這些機器人都是一級管控,也就是由黑沙沙親自操控,出現差錯的概率很低。
使用機器人建造船只,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陸一鳴在一輛工程車附近觀察了好一陣子,才明白這些機器人的工作方式。
在他正前方的工程車上,有一條三十米長度的機械臂,正靈活地拿起磚頭砌墻!它的效率很是驚人,機械手上下飛舞,在一個小時內就能夠砌磚一千,還可以將磚頭切割研磨!
只是一會兒的功夫,一面墻壁就完完整整地堆砌出來了。
“這是一種名叫‘工程師X’的建筑機器人,在地球時期就有相關的智能產品,我們的科學家將它們加以改進,以方便黑沙沙操控。人類其實也是能夠操控它的,就是效率稍稍低了一些。”
金莉莉拿起了一塊磚頭,研究了一下:“按照統計,普通的熟練工人一天也就砌1000塊磚頭。它一個小時就能夠完成這一目標,而且能夠24小時不間斷工作。相當于是傳統工人24倍的生產效率!所以建造的速度才會如此之快。”
“科技……可真是第一生產力啊。”陸一鳴感慨道。
對于需要創造的工作,黑沙沙還是有點兒吃力的,但這些機械化的重復,對她而言完全沒有問題,而且比人類做的更快更好。
他又上前仔細地檢查了這面墻壁具體的質量,“咚咚咚”敲了三下,磚頭的質量非常輕,結合了一些新材料后,可能只有傳統空心磚頭的60%,但牢固程度,反倒和傳統磚頭差不多。
它的性能自然比不上最好的材料,但勝在產量高,而且性能馬馬虎虎,也不算差了。
沒必要所有的建筑材料都用上性能最好的。
在非承重部位,使用這種空心磚能夠減少整體的質量,昆侖山號自重下來了,能夠承載的物資自然也就多了。
目前的地板基本上都是水泥地,顯得相當粗糙,也有少部分重要倉庫,鋪設著光滑的金屬地板以及金屬墻壁。有些金屬墻壁的厚度,甚至高達2米,哪怕是穿甲彈也很難入侵這樣的重要倉庫。
當然了,所有的一切都很簡陋,黑沙沙只會完成“昆侖山號”的初步建設,內部裝修活動以及細節調整,還是得依靠人類自己來解決。
沿著樓梯,繼續往下走。
這一艘大船的空間是云海號的兩倍有余,船艙內部相對而言寬敞的多。
里邊的一個個房間都很大,乍一眼望去,每一個房間都比標準的足球操場還要更大一些,每一層的樓高至少有六米的樣子,有些樓層甚至在10米以上!
這種設計顯得內部空間極為空曠,很多工業機器都能夠輕易地放下,所以這些大房間,非常適合工業生產。
“昆侖山的設計圖紙,是按照原先云海號的圖紙改進而來的。”金莉莉跟在后邊說道,“拋棄了許多不必要的內容,所以顯得更加簡潔,不像云海號那樣臃腫。”
云海號作為第一代的避難所,又要提供住宅空間,又要提供生產空間,還有農業用地,還得提供醫療服務,功能復雜混亂。
雖然是集合全國精英的聰明大腦設計出來的,然而當時沒有真正實踐過,必然會有相當多的瑕疵與不合理之處。
這種不合理,一旦建造出來就沒辦法更改了。
譬如說有的大型機床,光是高度就有10米,它需要非常寬敞的空間才能正常使用,然而云海號沒有這么多寬大的房間,只能夠暫時擱置。
總不可能將它放在甲板上工作,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