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這些種植方面想辦法,還有這邊的養殖業,一樣能夠發展起來。這些東西只要引導下,都能發展成一些規模出來。重要的是能銷售出去,這塊就需要張楚幫忙了。
張楚加入進來自然不是為了學雷鋒做好事,他得給自己掙錢。這邊的產品出來,包裝銷售就由張楚來搞,雙方共贏。
除了這些,鑒于這邊的耕地現在種的人越來越少起來,有很多的耕地慢慢的被荒蕪下來,張楚他們還有一種變通計劃。
那就是按組或者按一個大隊來,把組里或者大隊里所有的耕地,林地這些按人口的數量組合到一起。然后以耕地畝數入股,試點搞批量生產種植。
張楚家鄉這邊現在已經開始引進了收割機和插秧機,但是因為這里所有百姓的耕地有點散,這邊并沒發展起來那種規模化種植出來。
而張楚給蔣靖的意見便是可以試著這樣去做,這個其實在后世并不少見,但是這時候卻很少,算是一種創新了。
種植的東西不再是以前那種單家庭自己想種啥就種啥,而是統一規劃,然后統一按照田畝數分配利益。中間的收割之類的事情,按人工給工資。
這種規模化種植比散種好處要多不少,第一個耕種的人數不用那么多了,可以用機械化代替,解放了生產力。
第二種植的東西也不同了,可以選擇好的種子去種植,而且還能在種植的時候搭配別的副產。比如張楚他們這邊就可以稻田養魚,這也是一個增收的手段。
第三就是耕種更方便合理起來,讓種植變的更科學合理起來,也能更大的提高這邊耕地的產值,還能提高農產品的價值。
這些東西鄉下的人感觸沒那么深,但是大城市的人就能感覺到。什么有機大米,綠色食品啊這些,都比普通的糧食要貴不少,而且還好賣。
張楚跟蔣靖討論的就是這些,但是又不局限于這些。這些是適合張楚他們家這邊的情況,有些地方不一定適合這些,那便需要作出一些改變。
種地能不能掙錢,這是肯定的,現在鄉下還有農業補助,每畝地一百塊錢,這也是收入。但是怎么種掙錢更多,人更輕松,這便需要方法,還需要引導。
自己搞的網絡商城,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幫助這邊推廣的特色農產品。這個張楚上馬搞的時候,就惦記這塊了。而掏寶往后也會搞這個,但是那得很多年后。
張楚要成立的湘南農業公司,也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來。由這邊的公司去收集那些東西比較適合這邊種,比較受歡迎,價值大,然后把這些資料交給下面合作的農戶。
下面的農戶幫忙種植,收了之后按照收成交給農業公司,從農業公司這邊領取報酬。而由農業公司拿到產品后后分選包裝,然后去銷售。
這種方式跟后世的那些農業公司做法一樣,張楚就是借用他們的手法,提前拿到這里來。這是一種比較成熟,而且又能雙方共贏的合作方式,對于要提高政績的蔣靖來說。
這無疑是他晉升的最好的工具,只要他把這些在鄉里搞順,搞好。他往上升就無法避免。而對于張楚來說,他掙到了錢,還幫助了家鄉的這些人發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