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統一放假,這個還要等些年,現在沒有,不過張楚例外。他隨時都能放假,不存在需要請假之類的說話,自己給自己批假便好。
所以他便跟司機兩人開著車子回老家一趟,跟著家里這邊的年輕人一起,在清明節的時候去掃墓,張楚家還要辦清明會。而連著這幾天,天都連綿下著細雨。
清明會好像是湘南這邊的一種習俗,其他地方有沒有張楚沒怎么留意,好像沒怎么看見。這個就是在清明節這天,村里的人都集中在祠堂這邊開個會,談論下掃墓的事情。
以前要隆重很多,談論的東西也多。在張楚爺爺他們那輩的時候,據說整個村里的一些大事也要放在這天討論,包括獎懲。
現在這東西越來越變成了一個形勢主義,也就走走過場。然后指定某一家在清明會這天負責所有過來開會的人吃飯喝茶,大家坐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就完成了。
這個以前是村子里面掏錢來搞,現在村子宗族這塊也沒什么錢,便換成了輪流來。村里每戶出多少錢,然后收集起來。
一年一家來舉辦,大家庭的話,如果里面的兄弟之間再自己分配什么時候誰來,也是按時間輪流。
這種事情大部分家庭還是非常愿意自己家里來承辦,因為辦這個清明會,多少會有點掙。雖然張家灣就那么點戶數,但是這個還真能掙錢。
清明會商量掃墓的事情,家里已故的前輩需要年輕人去掃墓,順便知道那些前輩的墓地在哪里。
往后,這塊的工作就是年輕人來主持了,每個家庭都會有自己的年輕人能接替,這是一個傳承接替過程。
比如張楚他們這個家族嗎,張楚大伯現在不能說話,所以接替過程便到了張楚爸身上。張楚爸現在一年比一年老了,有些事情就不需要他來操心。
到張楚爸身上后,張楚他們年紀都大了,現在老一輩的就商量把新接班任務放到年輕人身上。張楚的堂哥堂弟們,加上張楚兄弟。
這個跟個人的成就沒有多大的關系,而是按輩分來。年紀最大的帶頭主持,然后其他人按照年紀和輩分大小來分。
張楚他們這邊掃墓跟別的地方還不太一樣,這邊沒有什么自己家祖輩只能葬在自己山上和地里的說法,也沒什么祖輩都葬在一起的說法。
所以這里掃墓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每個祖輩埋的地方不一樣,還得一個地方一個地方走。而且一走就是好幾個坡頭,一天走下來,人辛苦的很。
盡管如此,小時候張楚他們還是很喜歡清明節去掃墓。因為清明節去掃墓很好玩,山上還有好多吃的東西。
在他們在這邊,這個時候山上的野草莓開始長了,油茶樹上的茶泡也有了,邊的野藠頭這個時候正是最嫩的時候。
雖然吃了比較容易放屁,但是味道真的很香很好吃。除了這個,還有蕨菜,小野筍,這個時候都有了。
按照以往的習慣,這個時候水稻田也要開始第一遍翻地了。然后放水浸田,開始準備育秧。張楚小時候,在這個時候開始打著火把去水稻田里夾黃鱔。
現在這些沒了,地里的水稻田全部種著油菜。育秧的地方也不同,全部采用拋苗種植,跟以往有很大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