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隋軍反守為攻,又在即將把刀子捅到盧明月臉上的時候忽然收縮兵力,洛陽的戰事便貌似僵持了下來。
老盧在抓緊時間收攏兵馬,清點這一行的收獲和損失,時刻準備跑路。皇帝陛下也在收拾著包袱,準備踏上南下江都的龍船。
隋軍自王世充以下磨刀霍霍,對偃師縣城虎視眈眈。而已然殺進了河洛,和裴仁基會師偃師的李密卻沒急著進兵,就那么在偃師縣駐扎了下來,也不知道又想出了什么幺蛾子。
很快,大家就知道了。
三日后,一則討隋檄文忽然在河洛各地傳開,進而向中原各地四散。
李密在檄文中列數楊廣十大罪狀,首次在全天下人的面前提出他殺兄弒父、背德欺母、拒諫戮忠等說法,甚至于還貢獻了一則成語典故:“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好似大隋皇帝簡直堪比桀紂,不殺不足以安天下的那種。
而遙想當年紂王無道,八百諸侯會于澠池。董卓篡權,關東聯軍攻入虎牢。他李密不才,也愿效仿先民,在北邙山下搭會盟臺,廣邀天下各路諸侯會盟,共伐無道云云。
一文既出,天下皆驚。
古人寫檄文都喜歡找文采好的,不知道這貨找誰當的槍手,那辭藻對仗工整,堪稱華麗,讀著朗朗上口。就那幾條罪狀,讀著讀著就特么背下來了。
不知道皇帝陛下看到之后是什么心情,反正當李大德知道這事兒后,就覺著這屎盆子扣早了,李密這是要作死。
要罵,也等人家先去了江都再罵嘛!
這就和吵架是一個道理。
鍵盤俠遠在千里之外噼里啪啦的一頓嘴炮,當事者便是再怎么氣憤,也很難順著網線找過去打人,頂多就是還還嘴。
可眼下洛陽到偃師一共還不到一百里,騎兵奔襲也就半天時間,等于是當著人家的面罵的,這就不是還嘴的問題了。
全天下人都在看著,便是為了面子,楊廣都得動手揍他。
何況皇帝陛下本來也準備要揍他了。
老楊給領兵在外的各路將領每個人都送去一份圣旨,內容都差不多,意思就是所謂主辱臣死,現在都有人指著鼻子罵朕了,你們說怎么辦?
還能怎么辦?
打他!
北邙山下新鮮熱乎的會盟臺還沒等來盟友,就先等來了隋軍的大舉進攻。
衛玄、來護兒、段達,再加上王世充的江淮新軍,四路大軍水陸并進,全方位無死角的向偃師縣城壓了過去。
“來了來了,打起來了!”
北邙山南麓,不知何時已然有一支隊伍潛伏在半山密林中。此刻隨著李成的話音落下,都伸長了脖子向山外眺望。
“豁~來了好多人!”
此刻,視野中的偃師城早已成了一處大軍營。城外沿河的田野間滿是拒馬壕溝。甚至由于幾日前那一場大雨,土地變得泥濘不說,還往溝渠里引了不少水。
溝壑縱橫的戰場之上,滿是佇立的塔樓刀車。原本于偃師督造的各種攻城器械,被守軍這么隨便一改裝,就成了弓箭手的狙擊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