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這些年發展很快,變化很大,蓋了許多高樓大廈,但終究是一個縣級市,既沒有古色古香的茶樓,也沒特別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咖啡廳。
事實上韓曉武也不喜歡去那些地方,考慮到把老同學想找個清靜的地方說說話,嫌燒烤店人多太喧鬧,干脆把他帶到環球影城后面的一家港式茶餐廳。
要了兩杯茶,點了幾道小菜,對坐在餐廳門口充滿文藝范的落天茶座,邊吃邊暢聊起來。
“這地方不錯,雖然開在市中心,但鬧中取靜,還有點情調,應該沒少帶女朋友來吧?”
“這家店我是和我侄女沿著河邊跑步時發現的,感覺挺不錯,來過幾次。可惜生意不怎么好,每次來時都看不見幾個客人。”
韓曉武回頭看了一眼空蕩蕩的大廳,又無奈地說:“主要是安海人口太少了,晚上稍微好點,白天后面那條最熱鬧的人民路都看不見幾個人。”
張星明端著茶杯,沉吟道:“八十七萬,是不多。”
“你說的八十七萬,是全市總人口。并不是城區人口,更不是常駐人口。”韓曉武頓了頓,又說道:“安海重視基礎教育,每次高考的成績都不錯,甚至名列全省各區縣前茅,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因為考出去的年輕人,愿意回來的很少。”
“不只是安海,其它地方也一樣。”張星明不想把好好的同學聚會變成“工作會議”,立馬換了個話題,看著前面的河問:“這是條景觀河?”
“不是。”
“亮化工程做得不錯,在橋上看很美,我以為是景觀河呢。”
“說起這條河,那就有歷史了,它是漢朝開鑿的,叫上官運鹽河。古時候從在兒往東全是海,海邊有很多鹽場,那些鹽場所產的鹽,就是通過這條河運出去的……”
見老同學如數家珍,張星明不禁笑道:“韓總,沒想到你對這也有研究!”
“我是聽朋友說的,”韓曉武一邊招呼他吃菜,一邊解釋:“我是新聯會的理事兼副秘書長,我們新聯會的一個副會長是作家,他正在寫安海乃至我們老家富安這一帶的歷史,書名叫《韓四當官》,寫得挺好,我正在追看。他為了寫這本書考證過很多史料,對這方面很有研究。”
“我說你怎么有閑情逸致研究這些呢,原來是聽人家說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多看點書,多學習學習沒壞處。”
“不怕你笑話,我已經很久沒能靜下心好好看本書了。”張星明吃了一口菜,放下筷子說:“曉武,你既然能混進海聯會和新聯會,能在安海混得如魚得水,這說明統戰部對你的情況并非一無所知。”
“這是肯定的,不然人家能讓我做秘書長?”
“可既然知道你的情況,市里又怎么會只讓你做這些聯誼會的秘書長?”
“什么意思?”
“像你這樣的人才,應該重用啊!”
“我算什么人才?”韓曉武反問一句,想想又說道:“統戰部對我的情況并不是完全了解,只知道我之前在投行干過,以為我原來是在投行賣債券的。何況真要是說人才,那安海出的人才多了。要是連我這樣的都被委以重任,那也不至于留不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