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相對比較低,是需要把債券經過層層設計,再找評級機構提一個供較高的信用評級,最終包裝出來的。
簡單一點就是騙人,只是高盛、大摩這類大投行的法務、合規會把所有風險因素規避掉了。
就算大家覺得他們在行騙,你們也拿不出確鑿有力的證據來指控他們,在合同的法律條款、產品設計包裝、銷售過程中,讓你挑不出一丁點錯來。
這個產品最終能賣出多少,就取決于高盛、大摩的能力了,會忽悠,那就賣的多一點,反之亦然。
不過,夏景行還是會提出要求的,把倒霉的AIG、貝爾斯登、雷曼剔除在外,不買他們幾家公司提供的CDS合約。
因為這些機構垮了、破產了,那賠償就抓瞎了。
通過把次級債層層包裝與設計,賣給普通的投資者,或者歐洲的一些銀行,夏景行認為是個靠譜的路子。
合成型CDO最穩健的一點就是,投資人購買SPV特殊目的公司里面的金融產品其實是兩種。
一種是收了夏景行繳納的保費,即CDS的提供者。
這種產品是夏景行付給SPV保費,而SPV一分錢都不用往外掏,相當于每個月或每年坐著收錢。
只是SPV承擔了一個責任,如果次級債券違約了,要負責賠償夏景行。
SPV真正掏錢投資的是另外一種產品,高等級、安全的優質債券。
舉個例子:
SPV發行了10億美元債券,票面利率是6%。
這10億美元全部買入無風險的優質債券,利率是達不到6%的,或許只有4%。
多出的2%,就來自夏景行每年繳納的保費。
如果次級債沒發生違約,投資者安安全全拿回本金和6%的年收益回報。
如果次級債發生違約了,對不起,10億美元本金全部拿去賠償夏景行的損失。
這就是一個“你貪圖人家利息,人家貪圖你本金”的古典式騙局。
單純投資優質債券,利率是達不到6%這么高的,所以給SPV塞進來了一個增加收益的東西——CDS。
大部分投資者都不認為CDS有什么風險,而且經過投行的包裝,以及穆迪、惠譽這些收了黑錢的信用機構亂給評級。
然后,就會有傻瓜上當了。
對于夏景行來說,相當于給自己的“潛在賠償”弄了一份抵押物,抵押物就是那10億美元的優質債券。
一旦發生次級債違約,SPV就需要賣出10億美元優質債券,把賠償金打給夏景行。
這么做,其實也不存在什么不道德。
SPV的投資者對自己投資的產品收益為什么那么高,心知肚明,只是自我感覺風險很小罷了。
而且,他們不像高盛、大摩一樣,能看到夏景行正在瘋狂做空樓市,不存在產生警惕、多疑的想法。
而高盛、摩根士丹利之所以能夠屢屢賺到大錢,或者從金融危機中逃頂,依靠的就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金融信息。
關于自己做空樓市的行動,夏景行想不暴露給投行都不行。
因為CDO、CDS甚至是次級債ABX指數,全部是場外交易,沒法像股票那樣在公開市場交易。
這就需要高盛、大摩這種投行去四處拉皮條了,撮合一樁樁賭博交易。
說他們是在次級債中開賭場的也沒錯,本可以旱澇保收,只是雷曼、貝爾斯登嫌棄賭場抽成太少,手癢也要下場玩兩把。
這是中國人早就悟透的奧秘,開賭場的不能下場去賭博,可美國人偏偏不信邪,或者說是為了財報好看,為了拿到獎金,管理層們就開始騷操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