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陳宏、鄧元鋆商議了一番后,夏景行收獲不少,決定推翻之前的一些計劃。
比如華夏數碼的IT業務就不再收購了,只以收購外包公司的形式把華夏數碼五千工程師中技術水平較高的兩三百人選出來,打包帶到復興云計算公司。
這些人大部分都是華夏數碼IT業務和系統業務的研發工程師,被“買”走后,華夏數碼的兩大主營業務短期內可能會陷入一些混亂,但是可以再招人、再培養嘛,問題不大。
此外,在繼續保留現有三大主營業務的基礎上,他們又給華夏數碼找了一條財路,代理分銷復興手機。
這款產品可是市面上的搶手貨,不愁銷路,相當于給華夏數碼送錢。
不過因為復興工業和遠景資本持有華夏數碼百分之六十多股權,錢倒一圈手,大部分又流回來了。
可以預見的是,因為遠景資本和復興工業的入主,給華夏數碼帶來了更多的資源和更富有遠見的業務布局。
短期內,華夏數碼變化不大,最多因為分銷復興手機使財報更好看一些。
等到復興云研發成功以后,華夏數碼就可以依托打下的業務網絡和客戶基礎,變身復興云的分銷商,好聽一點叫核心生態合作伙伴。
復興云提供底層技術,具體的業務場景拓展,比如給銀行系統上云、給地方政府建智慧城市等等,都需要華夏數碼去進行具體的交付和落地。
云計算剛剛推出的時候,大家都以為能干掉華夏數碼這樣的中間商。
實際上,個人消費者、中小企業可以直接使用云計算服務或者巨頭推出的SaaS軟件,比如釘釘、企業微信。
但是涉及到幾百萬、幾千萬以上訂單的大型企業客戶,不可能提供簡單化、標準化的解決方案,巨頭企業也不可能去給這些大型企業私人訂制,這就需要華夏數碼這樣的中間商出面了,一頭連接大廠的技術,一頭連接客戶。
這就相當于云計算巨頭開個鋼鐵廠,賣鋼錠,華夏數碼相當于加工廠,把鋼錠買去加工成鋤頭,賣給農業從業者;加工成槍管,賣給軍火商。
不是云計算巨頭干不了這些加工的活,而是附加值太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管理起來也頭疼。
更為重要的是,一家企業人力終究有限,廣大的市場需要合作伙伴去開拓。
云計算項目打造出來以后,開拓的市場越大,邊際效應就越低。
前世企鵝云一分錢中標某地方政府的政務云項目,背后折射的就是行業瘋狂內卷和互聯網打法,先一分錢把項目搶下來,后面提供增值服務收費,或者第二年開始收費。
在大家薅拼多多羊毛薅的真香的時候,殊不知大廠的羊毛更厚,幾百萬、幾千萬的云計算項目免費搞。
云計算這個行業競爭很激烈,光華夏數碼一家合作伙伴遠遠是不夠的。
不過夏景行考慮的是,先和華夏數碼合作打造一個樣板,繼而吸引其他有一定IT和系統集成實力的軟件企業加入復興云計算的生態聯盟,快速拿下大量的市場份額,不跟國內同行纏斗太久。
有機會的話,還是要進軍海外市場,做一家國際化的云計算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