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大儒隱匿于暗中,關注著那個叫做王安憶的青年。
此人便是他們三人與虛圣姜牧共同凝聚的那一道意念所選定的命運之子,也成了這一局勝負所在的關鍵之人。
夜色下,
三人見到王安憶因為小丸子而做出的舉動,都有些無奈,
與姜牧博弈這一局,
博的就是圣律,
既然是儒家爭斗,自然都是以儒家的道為基準。
姜牧提出知行合一,
也就是說,人知其性,便行其人**。
作為反方的三位大儒,他們所認為的便是知行合一行不通,認為人在環境的影響之下,會摒棄掉人性。
于是,便有了現在這個局面,
姜牧先行一步,占據了先機,
為保留王安憶的人性而下了一子,
三位大儒來晚一步,未能搶占最佳時機。
明山先生突然問道:“子俊兄,姜圣會不會……”
劉奕還沒回答,齊先生就搶先回答了,說道:“明山兄放心,姜圣的人品不至于在局中使手段,他唯一做了一件事情有些不合規矩,那就是他在那個青年身體里留了一縷武道真義!”
“這……”
齊先生又說道:“這也不影響我們的對弈,姜圣這么做的原因我知道,雖然那個青年的命是我們救回來的,但是,他入了我們局中,卻并非自愿,姜圣是覺得有些虧欠罷了!”
“唉,”明山先生嘆了口氣,道:“雖然我與姜圣不在同一個陣營,但是,我不得不承認,他配得上虛圣之名!”
劉奕也點了點頭,道:“虛圣之名毋庸置疑,唉,算了,不說了,姜圣耍無奈,搶了一個先機,我們下一步該怎么做?”
齊先生想了想,說道:“我們來得太急,根本沒時間布局,現在只能在難民之中挑一些人,盡量先攔住他們前行的路,等過段時間,山東士族那邊的人趕來了,在讓他們入局!”
劉奕和明山先生都點了點頭。
隨后幾人又商議了一會兒,劉奕說道:“那就這樣吧,既然姜圣給了王安憶一道武道真意,那我們就以此為局!”
“可以。”
明山先生和齊先生都同意。
劉奕微微笑了笑,說道:“那我們還是得向姜圣請示一下。”
說罷,劉奕突然朝著遠方遙遙一拜,恭敬道:“姜圣,弟子劉奕請示,便以九為數,此行一路一千八百里,符合二九之數,我們也在這一路上每二百里,為王安憶設下一劫,湊足一九之劫,望允!”
就在距離三位大儒約摸三十里左右的一座山頭上,
姜牧正坐在一堆篝火旁,手里握著一本書,突然聽到子俊先生劉奕的聲音,沉吟了一下,緩緩收起手中的書,說道:“自然可以。”
說罷,
姜牧緩緩拍了拍身上的灰塵,走到山頭頂端,負手望向山下,
夜晚也罷,白天也罷,
在他的眼中,其實都沒有什么區別,
一眼望去,
雖然比白天少了很多戾氣,
但是,這片天空之上,卻充滿了混亂,十分混沌,各種怨氣匯聚交織,
太亂了,
也太恐怖了,
姜牧長長的嘆了口氣,
這種人間慘劇之下,其實,他是認同三位大儒的想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