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兵士都穿甲,分明光甲、步兵甲和輕甲(皮甲),人手武器三件:刀,弓,槍。刀在手,弓箭掛在腰側,肩后斜背長槍。
陌刀兵也是帶弓的。
所有人配箭三十,弩兵另有負在后背的箭簍,內裝弩箭一百。
弩因為速度慢只在初戰時拋射,然后改用弓平射。持弩的士兵不參加進攻,就在后面輔戰,但并不是沒有戰斗力,拔出橫刀一樣沖鋒。
障刀不是主兵器,但也是人手一把,主要是用來貼身纏斗。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
因為只有一營人,這個配置還不是全部的,沒有重甲騎兵和重甲步兵。
重甲騎兵的馬都是著全身甲的,不過隨著游牧民族的歸順,重甲騎兵也在慢慢減少,輕甲騎兵成為主力。
唐代不缺馬匹,唐軍騎兵絕對是這個時代最強大的部隊,連突厥等馬上民族也不能比擬。
唐軍還強大在,步兵也是騎馬行進,戰時下馬列陣,極大的節省了體力,也就提高了戰斗力。
最霸氣的是唐朝軍隊的戰術,就是圍起來全殲,沒有別的思路。面對一萬是如此,面對十萬人依然是如此,就是進攻進攻,直到面前再無站立的敵人。
張軍觀察了一下自己的戰馬,黑紅色,馬嚼鞍韉齊備,還是高橋鞍。
他主要是看馬蹬和馬腳,他不確定這個時候有沒有馬蹬和蹄鐵,不過顯然是他多慮了,馬蹬不但有,而且還相當精美,馬蹄修剪的也相當舒服,一看就是掛著蹄鐵的。
馬尾經過修剪,纏成一個丸型翹著,馬鬃也是經過精心編制,防止跑起來亂飛影響騎兵動作。馬的額頭兩腮和胸前都有護甲。
高大的戰馬打了幾個響鼻,小步跑到張軍身前,用脖子往他身上蹭了幾下,很親膩的感覺。
張軍不太認識馬種,也不知道這是什么馬,反正看著挺高大雄壯的。
抬手拍了拍大馬的脖子,單手扳鞍認蹬上馬,張軍穩穩的坐了上去。發現這高橋鞍可比現在馬鞍舒服多了,前后夾著身體,讓騎者更穩定,也更容易做動作。
馬蹬是木制的,踩上去就知道了,外面包著銅皮。他看到后側的騎兵都是全木蹬,什么都沒包裹,想來這也是身份的一種象征。
“郎君小心些。”張良在馬下叮囑了一聲。主將出營,他要負責守營,不能和張軍一起出去。
“且放寬心,我去會會那三將就回。”張軍抖了抖手中長長的馬槊,找了找感覺,信心大增。
馬槊的重心在后部,即使持平也不會格外增加騎兵的負擔,不得不說,這個時代的匠工確實厲害。
等張軍熟悉了一下騎在馬上的感覺,帶著本部人馬從大營出來,已經能看到對面滾滾而來的李懷光部隊了。
看不出有多少人馬,反正一大群,蹄聲雜密,蕩起一團雪塵。
看樣子在這個時代騎馬跑長途還很容易引起肺部疾病啊,這得吸入多少粉塵?主將到是不用遭罪,因為這個時代的大軍行動,各級主將都是要走在前面的。
也不用指揮,身后的步卒們向兩側散開,箭入弦弩指天,陌刀戰士刀尖齊齊的向右低垂,隨時都可以快速揮起的樣子。訓練相當有素。
騎兵也列出了沖鋒的陣式,盯著前面來人。
張軍沒做任何動作,只把馬槊斜指向側上方,隨時可以落下來前刺或者格擋。這是這具身體本來的記憶,肌肉記憶,是經過相當長期苦練的技能。
唐代的文化人可不是**贏弱的書生,基本上都能上馬揮槊下馬橫刀,強壯的身體和基本武技是必須要掌握的能力。這個時代文武的區分并不那么割裂。
其實到了宋代也差不多,能打的文化人也不少,一直到了北宋后期文武才徹底成了對立面。
到了南宋文人已經手無縛雞之力了,也不知道這是進步還是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