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曹晏和陸高韻老師擔憂的一樣,唐多的確是被兩種截然不同的理念困擾到了。
尤其是當兩種理念,都被證明是正確的時候,更是給唐多帶來巨大的沖擊。
在谷正平老師的指點下,唐多要做到精微。
對于招式的掌握,要達到一種爐火純青的地步。
舉個簡單的例子,谷正平老師要求唐多,在舉刀揮砍的過程中,力量、高度、速度,都必須做到運用一心。
一分不能多,一分不能少。
用谷正平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兵器是身體的一部分,若是連身體都掌握不好,練得再多都是廢物。
在很多劍術名家的理論中,練劍甚至要先從練拳開始。
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掌控身體,以達到協調統一、渾然如一的地步。
在谷正平老師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所能達成的最高效果就是心到手到。
心中要斬什么,手就斬什么,既不多斬也不少斬。
哪怕是全力一劍斬下,也能輕飄飄落下。
秋毫不犯,鴻毛不傷!
簡單點說,這就是一種絕對的掌控能力。
而關云霓老師的理念,則完全相反。
她講究的是隨心,劍法只要掌握精髓后,就不再拘泥于招式。
譬如一招簡單的「白云出岫」,刺高三分刺低三分,都無傷大雅。
就像是一個旅人,去留隨意,觀賞隨意,喜厭隨意。
云無定所,水無常形,興之所至,肆意揮灑。
乍看之下,似乎谷正平老師的理論更正確。
但是,關云霓老師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那就是節奏。
武道,無非一進一出耳。
武術套路,其動作無論如何奇曲、怪誕,無論走的直線曲線,無論方向平射高射俯射,歸根結底,都是發力出去,或者收回來。
所以,一旦把套路看透了,所有動作,不過一進一出耳。
而這一進一出,就是太極,就是節奏。
在關云霓老師的武道理念中,招式并不是特別重要。
進攻、防守、反制,都追求一個節奏。
遇敵攻擊,不必去費心費力破招,直接斷其節奏,破其勁力。
用一句行話來說,那就是“破勁不破招”。
比較之下,關云霓老師就像是詩仙李太白,斗酒詩百篇,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而谷正平,卻像是喜歡咬文嚼字的杜甫。
十年磨一劍,語不驚人死不休。
頭痛啊,頭痛!
兩種割裂的理論,讓唐多都有種質壁分離的感覺。
不懂就問好學生,唐多直接去找了東方博詢問。
結果,東方博只告訴唐多一句話——谷正平和關云霓兩人的理念,并沒有本質的區別。
唐多當場就愣了。
一個刻板,一個隨意,這你告訴我兩種理念本質上沒有區別?
但東方博不愿多說,唐多也沒有辦法。
每天在數種理念的轟炸下,唐多都感覺要精神分裂了。
在這段困惑的日子里,唐多真的是非常憋悶。
他感覺他所有的努力,都事倍功半。
就像是一輛車,被同時拉向不同的方向,最終的結果就是人累死累活,但車子始終在原地打轉。
而伴隨著教學強度的逐漸提升,無數的苦悶也開始在心頭不斷堆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