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兩個字后,四周的議論聲戛然而止,靜謐的可聞針落。
這就是偶像的影響力。
荀青鄭重道:“諸位學子,荀某點評詩詞之前,有一事要說明。荀某從幼年鉆研儒學,至此已經三十有二年,一直牢記圣人告誡,先修身,后齊家,隨后治國平天下。但是在追求圣人的足跡時,荀某也出現了迷茫,那就是儒到底是什么,只是為了治國平天下嗎?荀某想不明白,一直找不到目標,總感覺蹉跎半生。”
“后來,荀某路過彭城,偶遇了一位少年。”
“少年未及弱冠,俊朗灑脫,自信不羈,談吐間充滿了思想。”
“了解后得知,這位少年被孟大儒稱贊為未來儒道的開拓者,未來儒道的領軍者!”
此言一出,寂靜的摘星樓內又起嘩然。
“孟大儒?可是孟家入世的孟先生,當年在皇都舌戰群儒,一戰而天下知的孟先生?”
“孟先生乃圣人之后,不戀權勢而行蹤飄忽,已經很多年沒有他的消息啊!他竟然在彭城!”
“我知道!我有所耳聞,孟大儒的確在彭城出現。”
......
荀青點了點頭,繼續道:“沒錯,的確是當年的孟先生!孟先生在云龍書院授課,詢問所有學生,何為儒?”
“無數學生引經據典,但都是圣人之言,不能推陳出新。但是我說的這位少年,卻語出驚人!”
“他說,儒是我的內心,想要明白什么是儒,便需要格物致知,而格物致知的途徑,便是致良知!”
“當時荀某聽到這個觀點后,終于明白孟大儒為何對這位少年如此稱贊了!”
“天下儒生無數,始終認為儒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我們都忘了,這是圣人的追求。圣人的見識、境界、修養,已經徹底掌握了儒,所以他們才能去追求平天下。但我們連儒都沒有做好,談何平天下?”
“少年的格物致知,他的致良知,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儒!只有我們參悟內心良知,才能真正掌握了儒。”
“而后,我問這個少年:當你掌握了儒,致良知之后,你有什么追求?”
“當時的他沒有走圣人的腳步,而是告訴我:身為儒者,應該繼承圣人遺愿,更該發揚光大,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他年紀輕輕,當說完這番話時,荀某的內心久久震蕩,難以言喻。當時在場的諸多儒生,不乏聞名天下的大儒,我們齊齊朝他一拜。”
“他雖年輕,卻為我們儒道帶來了新思潮,新未來!”
“所以那四句格言,并非出自荀某之口,荀某必須在這里說明澄清,不然荀某將會羞愧,被萬夫所指啊!”
說罷,荀青拱手再拜。
四周眾人鴉雀無聲,腦海中還在回蕩荀某的這一番言語。
寂靜之后,是現場的炸裂。
無數人瘋狂追問:
“荀先生,此少年是何人?”
“儒道竟有如此少年,難道我們儒道又要出圣人不成?”
“致良知,好一個致良知!哈哈...我突然有些悟了!”
“荀先生,此人到底是誰?”
......
聲音布滿整個摘星樓,場面如同失控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