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皇帝因政事繁忙,陪她的時間很少,盡管有麻將作為精神寄托,但偶爾心中還是有些酸楚。如今皇帝收養樂平公主,養在陳太后名下,陳太后心里還真有些小期待。
等見了樂平公主,見她雖然禮儀生疏,但身上毫無皇家貴女的嬌氣,性子很是質樸。按照皇帝吩咐,改口稱陳太后為娘時,也并無澀滯之感,陳太后心中甚是喜歡。
......
朱翊鈞束發后,明發的第一道諭旨,即向朝野劃下了選擇后妃的底線。
二月初三,樂平公主入宮當日。朱翊鈞明旨發布《禁止纏足詔》:“女子纏足或起于五代,熙寧前少見。南宋后,斯文敗類、衣冠土梟竟相以小腳為美,致世風大壞。近年來,人人相效,摧殘肢體而不以為恥,而天下女童何辜?”
“詔禁天下女子纏足,已經纏足的,一律放開,不得續纏。”
詔旨中規定,萬歷四年六月以后,天下官員、食廩米生員以上,家中直系親屬有纏足女子卻未放足的,被舉報查實后一律罷官,并奪去功名。
萬歷四年六月開始,有強迫女子纏足的,父、兄或夫杖八十,流東北。
以萬歷二十五年為基準,此后出生的所有兒童,其嫡母、生母有一個非天足的,不準參加科舉。
詔旨最后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而父母慈心,忍見子女哭號寧不惻然者乎?今上體天心,而頒嚴旨,有抗旨不遵者,究問治罪!”
這詔旨下達后,激起了士林和民間的大量非議。然而《京師日報》和《皇明南京日報》上連篇累牘的文章、笑話和連載小說,終于將民心渲染的視小腳如仇讎的地步,而皇室、朝廷官員的垂范,最終也起到了引領輿情的作用。
清代以前纏足陋習到底何種情狀,后世爭議頗大。常見說法為清代以前女子纏足,并未像滿清時期那樣折斷腳骨,足部呈錐子形。
但在以小腳為美的審美觀影響下,明代女子也有好多反向纏足,以腳部纖細,腳趾向上為美,即所謂“尖尖翹翹,鳳頭一對”,這個是確定無疑的。
朱翊鈞穿越后,也問過宮中宮女,才知道北方女子纏足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只不過凡入宮女子,為了伺候貴人方便,進宮后必須放足——陳、李兩位太后進王府后即放足,因此屬于半天足。
因害怕給身邊宮女一些不必要的想頭,朱翊鈞沒讓她們脫鞋來看,只是問幾歲裹腳,如何纏裹——被問到的宮女回憶起來,無不慘然,極言其苦不堪忍受。
婦女的解放問題,也是朱翊鈞要予以大力解決的。因此借選后、妃之機,他先下禁止纏足令,為日后做些鋪墊。
......
禁止纏足之令剛發一個月,皇家醫學院在萬歷四年三月,新辟校區,成立了女學,專授婦科和護理兩科,面對民間免費招生,并提供午餐。
京師內好多貧民,擠破頭一般將女兒都送入皇家醫學院。然而因招生有識字斷句的要求,絕大多數未能選上,醫學院生源卻沒招夠。后來,醫學院只能先成立預科來解決入學女生的基礎教育問題。
這所預科學校,為中國第一所女子學校。為了選擇教師,朱翊鈞也發愁了一段日子。后來兩宮太后把內宮教授皇子、公主禮儀的宮婦和內書房的內監派出來一批,這才解決了預科學校教師不足的問題。
結果消息傳出,京師官宦之家也轟動了——能讓女兒接受皇家教育,這好事上哪里找去!
結果預科原計劃招生一百,擴到三百還有人往里面猛擠。醫學院無奈,只好祭出助學金捐助的招數,凡官宦之家女子,按助學金金額從高到低排列錄取,又招了二百人。
五百人一屆的女校,也算規模宏大。涉及到學生安全、男女大防的問題,醫學院非常慎重。請了旨意后,又設立校車制度——所有女學生,家校之間一律用馬車接送,沿途由順天府派官兵保護。
不出所料,京師閑漢到底圍著校門和校車看了幾日熱鬧,但因關防嚴密,沒看到什么,這才散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