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飯團的會議上。
李山把一疊材料狠狠地砸在桌面,怒聲說:“這些人是傻子嗎?竟然說我們糧倉是龐氏騙局,我們哪里像龐氏騙局了?”
“就是,沒有月20%,年300%以上的利益,都好意思說是龐氏騙局?”
“稍微想想,用點腦子,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們的資金流向都寫得清清楚楚,他們就不看一眼嗎?”
……
“咳……”洛修打斷他們的話,嚴肅地說,“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我找你們過來,是想聽你們的解決方案,不是聽你們抱怨的。”
網絡上大部分用戶都是普通人,他們本來對于各種金融的知識就知道得不多。
他們也沒有太多時間研究什么是貨幣資金,什么是龐氏騙局。
而且即使他們內心也并不是那么相信這些謠言,但萬一呢?
萬一這些錢真的拿不回來怎么辦?
況且糧倉的利息雖然比銀行高一點,但也沒有高太多,遠沒有達到能讓他們甘愿冒險的地步。
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民眾紛紛從糧倉提現。
“糧倉最近存錢和提現的比例怎么樣?”洛修問。
“我們糧倉成立到現在,存錢的金額一直遠大于提現金額,但從前天開始,已經發生了逆轉,而到昨天,提現金額甚至是存錢的兩倍。”
會議室里面,大家聽到這個數值都安靜了下來。
最擔心的事情來了。
糧倉除了利息比銀行高之外,最吸引用戶的地方在于靈活存取。
拿錢存定期或者買債券,也同樣能夠擁有不錯的利率,但用戶需要到期才能把錢取出來。
而把錢存在糧倉,就好像存活期一般,可以隨時用里面的錢購物消費,或者直接提現出來。
但這只是用戶看到的假象。
實際上糧倉為了獲得銀行的高利率,會把里面的錢分成幾份。
一部分定期存一年,一部分定期存半年,剩余的存三個月、一個月……
只在賬戶上保留少量的活期儲蓄。
只要用戶不發生大規模的取現,就相當于同時享受了活期儲蓄的靈活,又享受了定期儲蓄的高利率。
如果大量用戶取現,把賬上的靈活資金取光,就會出現無錢可取的現象。
錢實際上還是安全的,只是存在銀行里,還沒有到期,拿不出來而已。
但用戶只知道他的錢拿不出來了。
這時候就會發生擠兌。
糧倉整個信用體系也會因為擠兌而崩塌。
用戶再也不信任糧倉,紛紛要求提現。
擠兌可以使一家銀行倒閉,甚至波及整個銀行業,更不用說小小的糧倉了。
鄉鎮銀行要應對擠兌的風險,只需要將一車車的現金從城市押送過來,招搖過市,讓民眾親眼目睹銀行有的是錢。
而糧倉這種網絡銀行,又要如何應對這種風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