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說搖出來的紅包都不夠流量錢,洛修就沒想過用戶都回老家,大部分人都沒有wifi,要使用手機流量才能參與活動嗎?”
“購物紅包的設定本來是比較好的,但5元瑪莎拉蒂優惠券是什么鬼?故意惡心用戶是吧?”
“最近很流行這種給用戶發紅包的營銷活動,但人家發紅包能夠贏得好感,他發紅包反而把口碑做沒了。”
“沒錯,之前做的植樹活動多好,他有錢不如拿去多種幾棵樹。”
……
很顯然,當他們帶著偏見去看這一場營銷活動,那只能看到他們愿意相信的內容。
畢竟這是一場全國性質的大活動。
領到紅包的用戶,大部分都不會因為這幾塊錢,專門上網夸贊你。
也就是說,對這個活動感到滿意的,搶紅包搶得很開心的用戶,大多數都是靜默的用戶。
而那些錯過了紅包,或者搶得沒有身邊人多的用戶,才會上網罵幾句。
對于真正做營銷的人來說。
他們不應該只看網絡上的這些負面評價,應該明白什么是:沉默的大多數。
只不過因為內心的偏見,內心希望飯團支付這一場活動搞砸了。
因此一切都往搞砸了的方向去思考。
于是第二天,領導們收到的分析報告幾乎都不看好這個活動。
以這個領域為主的自媒體也紛紛發文:
《5億營銷費用打水漂,飯團支付春節走了一步臭棋》
《社保基金投資了30億,恐怕經不起幾次這樣的浪費》
《5億現金紅包真的發給了用戶,還是洗入個人口袋?》(該文章已經被原作者刪除)
……
這類的新聞內容出來后,首先緊張的是春晚的招商團隊。
畢竟這是春晚的一個大手筆營銷活動,如果效果不理想,會讓企業懷疑春晚的品牌影響力,從而影響明年的廣告招商。
洛修接到春晚領導打來的電話,只能拍胸口保證說:“領導您放心,明年各大企業只會搶著跟春晚合作,如果實在不放心,現在就可以把明年春晚的廣告位賣給我。”
接下來便是社保基金的理事長打來電話。
洛修也同樣只能拍胸口保證說:“領導您放心,我保證不會這些錢打水漂,保證在五年內還社保基金十倍以上收益。”
真麻煩!
洛修只能市場部的負責人打個電話,讓他對外公布這次紅包活動的具體數據。
“搖一搖總次數超過41億次。”
“送出現金紅包數量4億個。”
“參與用戶數量1.9億。”
“app新增下載量7200萬。”
“上傳全家福照片3200萬張。”
……
這些參數掛到網上后,那些營銷人員頓時說不出話了。
歷史上還沒有一個營銷案例能夠在那么短的時間,讓如此龐大的用戶同時做一件事。
這真的是人搞出來的嗎?
他們紛紛打開電腦,在領導發火之前,根據這份數據,再編一份分析報告。
結論卻與上一份截然相反。
“這是一個天才的營銷案例,應該被寫入教科書。”
“這個春節,飯團支付已經將對手遠遠甩在身后。”
“飯團支付已然成為新的獨角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