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刺激日本人,國民政府并沒有派兵,總共只拿出幾百萬法幣補償西遷工廠,僅讓林繼庸負責實業家自愿西遷工廠的事務。
林繼庸拖著傷腿,口水都說干了。
面對江陰航道阻斷,上海難民積塞交通要點,蘇州河到鎮江沒有船的混亂局面。
硬是撤出了幾百家和軍火生產有關的企業,以至于國民政府后來總結,當時就應該更強硬,不能和實業家磨嘴皮子,不愿意西遷的,一律炸掉也不要留下支助日本人。
一介書生林繼庸主導的東方敦刻爾克,一邊苦口婆心勸說實業界人士,一邊厚著臉皮求軍政部在各戰場為船只貨物放行,歷時一年多,冒著日軍的狂轟濫炸,損失巨大,最后撤到后方能夠生產的,除了十七萬噸物資,實業僅僅三百零四家,在四川投產的,二百三十家。
他也被民國實業家譽為工業之神,西遷之父,遷廠之母。
甚至重慶李家沱還有條街道為了紀念他,叫做繼庸路。
周小山望著這個還在繼續增長的數據,留著口水。
好好陪好客人,多拍拍馬屁交朋友,在抗戰全面爆發前,讓這些個交好的實業家,統統把廠子提前遷過來,想想后世應該怎么評價自己。
實業大仙?
經營之鬼?
西遷至尊?
是不是拍一部電視劇紀念下自己去平津的成就。
永州城除了中山街,是不是該建設一條小山路?
雖然跟抗戰進入的是大量軍工產業不同,這次投資和遷川的實業大部分是民用,輕工,但是加上永州購買的軍火生產設備,這個成就,是三七,三八年整個抗戰后方疏散遷徙的總和數量。
在這個年代,已經是震動全國的成就了。
想起抗戰遷川以后的工廠,在后來幾年的抗戰之中,受原料,生產能力的制約,才制造了三十六萬支槍支,甚至史迪威把持的援助物資分配,在他下臺之前的1944年之前,僅僅給了中國戰場一千支槍,周小山就覺得惡心。
光四川出川抗戰的士兵都三百萬。
等魏德邁上臺改善了對中國戰場的武器支持,可那時候,天都亮了,日本人都特么快投降了。
背著大刀片子上戰場,在炮火漫天的二戰可不是什么榮耀的事情。
一邊不給槍支彈藥,一邊埋怨和指責中國戰場消極抗戰,最后援助打內戰,大米粒堅倒是積極消化戰爭庫存,還裝模作樣的派人調解,惡心的大米粒堅。
求人不如求自己,周小山要組織中國人自力更生。
川軍對這次投資落地,工作做的很扎實,手下的大小軍閥,根據人家實業界人士的投資意向,在重慶就分配了二對一,三對一的重點照顧,涉及地方配合的股份,也是積極承諾落實。
劉湘的幾位副官跟潘文華,還被親自任命為監督官。
督促地方部隊,配合實業落地。
首批平津遷往永州實業家都把自己在桂花別院的別墅騰出來,招待貴客。
出房子,出人,晚宴在永州城防司令部搞的,非常熱鬧,周小山又被劉湘帶著敬酒給弄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