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公,不要生氣,七戰區的情況,我知道了,我已經讓人給軍委會發電報了!讓人把補給盡快送來!”
陳誠看著劉湘進來,也在桌上坐不住了,帶著兩個軍官,到了劉湘身邊。
“哎呀,辭修,你說這個抗戰抗戰,犧牲了幾十萬將士,鬼子都打到國都了,從九一八開始,打了四年多,現在都沒對日本正式宣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真的那么慫嗎?”
宣戰可是個敏感問題。
民國一連丟了這么多省,都沒有宣戰,只能說明沒有骨氣,試問天下那個國家瞧得起中國人。
突然聽見劉湘這么問,周小山倒是很好奇,陳誠嘴里會出現什么答案。
中日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一直沒有宣戰。
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珍珠港遇襲,作為國家元首的林森,才發表了對德國,意大利,日本的聯盟宣戰戰書。
歷史上,出現了三種答案。
第一是害怕打不過,一旦戰敗承擔責任,割地賠款,喪失的主權更多,這里面還藏著一種說法,說是老蔣也留著投降的后路,對日的談判的窗口,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都沒有封閉,還被汪精衛搶了先,所以選擇不宣戰。
第二種理由,是國民政府的軍工產業,一塌糊涂,國內的軍需,不能自給自足,不僅原料需要進口,就連成品,也需要進口。尤其是民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德國,還是日本的盟友,一旦中日宣戰,兩國都會收到中立國的制約,軍械,軍需原料,全部要遭遇禁運。甚至有果粉認為,要是七七一開始就宣戰,國民政府根本支撐不到太平洋戰爭爆發。
還有一種說法,因為國際形式詭異,各種聯盟犬牙交錯,怕站錯隊,遭遇像一戰時期的戰敗國一樣,承擔上天價的戰爭賠償。
事實上,經過歷史的驗證。
七七事變時候,宣戰的好處,遠大于不宣戰的好處。
因為一旦雙方宣戰,中立國受條約限制,將會對宣戰國雙方進行物資禁運,其中包括武器和制造武器的一系列原料物資,包括燃油。
日本用于侵華的石油,鐵礦,廢鋼材,橡膠,包括其他物資原料,全部依靠進口。
日本當然不愿意宣戰。
中日兩國詭異的同時不宣戰,雖然日本獲得利益很大,但是他不是最大,最大的利益是美國,大量的物資售賣,讓美國度過了經濟危機最艱難的時刻。
1931年10月美國總統胡佛公開發表講話,支持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三省。
美國政府禁止向中國出售武器。
但日本侵華頭三年中,美國給日本供應了70%燃油。
日本的石油、鋼鐵、飛機、汽車等重要戰略物資絕大部分是從美國提供的。
陶行知在臨別演說中說道:“我回國參加抗戰去了,如果有一天我被日本炸彈炸死,請你們不要忘記,我身體的百分之五十四是被你們美國炸死的”。
所以就有利用歷史倒推,國民政府是買辦政府,迫于美國的壓力,沒有跟日本宣戰。
更有人說的是有鼻子有眼的,說是羅斯福阻止國民政府對日宣戰。
穿越到這個真實的場景,周小山才明白,羅斯福開口阻止不至于,但是美國駐華領事,大使,跟遠東打的美國商人勾連很深,所謂的外交,是為資本利益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