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自從盧溝橋事變全面開戰以來。
中央軍參與圍殲日軍,發起最后的進攻,這還是第一次。
這一仗,無論成敗,都會名垂青史。
作為參與者,他的作為會永遠讓每一個中國人自豪。
士兵們都聽過了長官們熱血沸騰的鼓舞。
打的奮不顧身。
日軍同樣也打出了彪悍的蠻勁。
臨城東北的戰場。
實實在在成了一場絞肉機。
郭勛祺和鄧錫候,用望遠鏡眼睜睜的在山上看著,自己派去穿插的小股部隊遭受巨大損失。
盡管川軍穿插部隊全套沖鋒槍和自動火力。
對于嚴密提防的日軍來說,效果不是特別明顯。
板垣征四郎顯然制定了應對的措施。
鬼子一旦發現一線陣地某一個點遭遇了密集火力。
第一件事不是支援,而是立刻在二線陣地布置強火力的包圍圈。
沖進去的川軍兄弟雖然悍不畏死。
雖然火力強大。
面對對手的陷阱,還是撤了出來。
川軍的進攻,是這場戰役的一個縮影。
跟他們同樣殘酷都是嶧城和臨城東線的拉鋸。
滇軍,黔軍,中央軍張軫部,眼看著鬼子抽調了炮兵聯隊的一半火炮向西線增援。
壓力頓時輕減。
在自身配屬的迫擊炮,山炮的支援下。
對嶧城守軍做了最強的火力攻擊。
這是一場注定一波三折的戰斗。
好不容易沖進嶧城,又遭遇了鬼子的炮火覆蓋。
三部手里的拍擊炮,繳獲日軍的火炮對鬼子大隊級火炮還以顏色。
卻遭遇了大口徑遠程后炮的炮火覆蓋。
同樣不容易的是王仲廉,俞濟時部。
占領臨城以后,一出擊,就遭遇了鬼子集合的三個戰車中隊的反擊。
這兩個師可不是德械師。
在13師的火炮幫助下,好不容易穩住了陣腳。
結果攻擊不進去。
薛岳急的剛趕到臨城戰場的姚景川騎兵第13旅派了上去,發起騎兵沖鋒。
在鬼子第18師團用歪把子,九二重組成的自動火力攔住下,一個騎兵團的弟兄,全軍覆沒也沒有能夠沖破鬼子陣地。
馮天魁和孫震指揮的新21旅和124師也好不到那里去。
114師團陣地上的爆炸,給川軍提了一個醒。
124師和新21旅在山東幾仗繳獲了大量九十二步兵炮和中小口徑的步兵曲射炮。
反正是五戰區最后一仗了。
全部推出去掩護步兵,甚至兩個陣地跟鬼子大隊級火力,打起了炮戰。
謹慎的進攻。
在攻擊郭勛祺,鄧錫候部的時候,收到來自國民政府內部的情報。
板垣征四郎對今天這樣惡劣的局面,是有準備的。
面對鬼子在兩個師團結合部構筑的眾多的地堡群。
朝向北面和西面的都有。
川軍只能一個個去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