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
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
高粱那個紅來哎豆花香,
滿擔那個谷子哎堆滿場。
咱們的共產黨哎領導好,
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沂蒙山風光秀美,民風淳樸。
老百姓看著八路軍,臉上都是燦爛的笑容。
尤其是河南那些難民。
他們剛準備回到蘭封,花園口就決堤了。
災難無情,十幾戶私自偷偷回去的百姓,碰見了更大股的難民撇家舍業,妻離子散的朝著山東來。
嚇壞了。
回到滕縣以后,把譚東來當成神仙一樣對待。
也讓給他們做工作,緩半個月的周小山聳聳肩膀跑了。
獨立團訓練,剿匪,都很順利,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有條不紊的發張。
心情很好的馬團長,扯長了嗓子,吼起了沂蒙山小調。
然后被封副政委發現了。
“團長,你這歌不對,我明明是第一次聽,卻覺得在什么地方聽過!”
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歷史和文化,悠遠而古老。
在沂蒙山,老百姓個個都能唱上幾句民歌,姑娘們聚在一起,最快樂的事就是唱上幾首歌,歌詞既有祖輩上傳下來的,也有現編現唱的。
沂蒙山里的歌,真實記錄了百姓的勞動和生活。
“不對,這個是傳統民歌《十二月調》的旋律!”
周小山再次咧著嘴笑起來,沂蒙山小調的歌詞,還是《打黃沙會》的歌詞。
經典的旋律,能讓石頭唱歌。
《沂蒙山小調》與《茉莉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兩首民歌,都產生在民國。
后者何仿改編自中國民歌《鮮花調》,于1957年首次單曲發行。
前者是1940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文工團團員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創作的《反對黃沙會》經歷了幾次改編。
“團長,舉起手來,交出歌詞曲調,這歌適合新組建的文工團唱!”
劉紫曼跟羅亮回來了。
打了十幾天,帶了三千多俘虜,還有很多錢糧,馬匹回來。
也帶了一些長的相對標志,聰慧的女孩,參加八路軍。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看瞅著新兵又投入新一階段的訓練,周小山干脆讓這些女孩一邊軍訓,一邊組建文工團。
打仗之前吼幾嗓子也是戰斗力。
“舉手,你看我像是投降的人嗎?”
獨立團,山東獨立發展,上面沒有長官約束。
這幫年輕的軍官激情澎湃的做事。
也肆意張揚著性格。
兩人正在調侃,陳虎跑來了。、
“團長,來了兩伙人,看樣子是一起來的,說是拜訪我們團,要見你!”
“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