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1939年11月~1940年3月,中國軍隊在華北、華中、華東、華南等地區對日軍進行的抗戰以來首次大規模進攻作戰。
這次作戰,號稱百師大戰。
軍事委員會準備將全國總兵力46%,約80多個師投入總反攻(故又稱百師大戰,不是某大號稱投入總兵力達192個師,預計用于攻擊者132個師,最終直接參戰兵力約71個師,55萬余人。)
其中,當時國軍最精銳的6大蘇械突擊軍中的4支,都投入反攻;其中第2軍,第5軍馳援桂南會戰,第85軍參加第5戰區攻勢,第74軍則被第9戰區投入贛北戰場。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爭取美、英等國的支持,提高中國的國際信譽,決定利用日軍日漸疲憊和向國內調換部隊之機,以經過一年整訓的44個師為主力,由第二、第三、第五、第九戰區擔任主攻,其他6個戰區擔任助攻,發動攻勢作戰,消耗、牽制當面之敵。
11月19日,軍事委員會下達冬季攻勢命令,規定自11月底和12月上旬在各戰區分別展開攻勢,于次年3月結束。隨即,10個戰區先后共投入132個師、9個獨立旅,對日軍發起全面進攻。
這次冬季攻勢一直持續到1940年三月。
以肅清晉南三角地帶日軍,反攻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武漢至信陽間和粵漢鐵路(廣州-武昌)北段日軍,截斷長江交通之作戰目的。
三戰區的部隊一度第三戰區曾攻入南昌、杭州、富陽、余杭等城市,并一度用水雷切斷蕪湖至安慶段的長江航運。
一戰區,三戰區,四戰區,五戰區也有一些戰果。
統計上來殲滅日軍數萬人。
歷史上很多人卻否認這場攻勢,因為所有的戰績,都拿不出手。
可是卻暴露了太多問題。
早在11月末,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就破譯了國軍方面的密碼(可見國軍保密太差),掌握了國軍攻勢的計劃與意圖,并通報各地日軍警戒。
日軍的提前準備,大大增加國軍攻勢難度。
幸慶的是日軍因之前國軍反攻的失利,故相當輕視;直到冬季攻勢全面發動前的12月10日,日軍許多將領竟斷定:“所謂抗戰第三期的總反攻,肯定是癡人說夢”,因而許多地區日軍未準備,防御也未加強。
周小山個人認為,什么時候打鬼子,都是正確的。
鬼子不打,留著禍害中國人嗎?
可是在這個節骨眼上,發動這么大規模的戰役。
這不是拍腦袋決策嗎?
有論證和戰役過程推演嗎?
有精密的準備和誘敵計劃嗎?
看不是看著《論持久戰》在國內傳播,非得在這個戰略僵持的階段,進行反攻?
“小山,說句話啊,提拔你當師長,還不高興?”
“當什么師長,我是川軍,我們潘司令,潘主席都認為我這時候不適合出川!”
“錯過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哦,對委座對川軍可是照顧的,要是中央軍,直接下命令調人,你們川軍以后別陰陽怪氣的埋怨軍委會有功不賞!”
孔祥熙這句話,別說秦國梁,周小山聽著很刺耳,潘文華立刻就炸了。
“孔部長,你們提出的這種出川抗戰的條件交換是賞功,是擢升?145師的重建,軍委會一分錢沒撥付,現在擢升不是賞功,是政治交易,我看國民政府不用叫政府了,叫中華貿易公司的好了!”
周小山皺著眉頭好奇的發問。
“陳部長,誰給委座出的主意,這時候發動反攻?是你嗎?”
一邊溶共限共,一邊跟川軍惡斗。
一邊是前線士氣低落,軍隊軍紀廢弛。
一邊是后方貪腐成風,政府官員庸碌無為。
一邊是國共摩擦,一邊還要并肩作戰。
荒唐的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