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系、高分子系的兩名報告者,演講的內容他還是能聽懂的。
大致上就是合成了一種材料,做了一堆表征,有什么好處,還面臨什么問題。
不過,他們的演講水平一般。
一個比較磕巴,講講停停的,另一個則講起來語速非常快,像是過分緊張導致的。
反觀許秋,他現在一點都不緊張。
關于這一點,他還是比較感謝魏老師的,強制他每周組會做報告。
現在,這種報告會,對他來說都算是小場面,而且又是自己親手做的工作,連講稿都不用準備。
繼續聽報告,第三位是通信專業的。
他的報告就比較難懂了,各種專業術語,什么協議之類的,沒有基礎知識很難理解。
感覺他有點像是亂入進來的,估計當初安排報告的時候,打算做一個理工科專場。
最后發現差了一個位置,就把他強行塞了進來。
這位通信學生講完后,主持人向評審席問道:
“諸位老師,有什么問題嗎?”
然而,無人應答,氣氛非常尷尬。
最后,還是他的導師起頭,率先提了個問題。
魏興思、孫正等其他老師,也跟著象征性的提了幾個小問題。
前面的幾位報告者聽下來后,眾人的興致也不高。
他們都只講述他們做了什么,并沒有論文、專利之類的成果。
畢竟本科生嘛,要求也不能太高。
在本科就想發SCI二區以上的文章,還是有非常大難度的。
不然,這樣的事件也不會上新聞報道。
本科就能發的SCI的,基本上都是家庭教育背景很好,父母學歷高。
孩子在大一、甚至高中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往科研方向發展的,做好了未來規劃。
……
終于,輪到了許秋。
他深吸一口氣,走到臺前,說道:
“我是來自材料系大四的學生,許秋,指導老師是魏興思教授,項目主題是……”
“這個工作現在已經發表在《大分子》期刊上,接下來,我講具體展開介紹……”
臺下,孫正和魏興思小聲交流:
“你這學生厲害啊,大四就發文章了。”
“那可不,”魏老師道:
“而且,我們組剛剛投了一篇AM,他是一作,比我組里做有機的博士都厲害。”
“這么強,你可以啊,收了這么好的學生,”孫正嘆了口氣,道:
“哪像我一樣,好生源都被其他人搶了。”
“你們化學系,一年能招三個碩士,還有什么不滿足的,”魏老師道:
“哪像我們,老師多學生少,一年只能招一個。”
“但是壓力也大啊,六年考核期,不僅要文章數量夠,還要和另外三個人PK,四進二,勝利的才能留校。”孫正道。
魏老師也不知怎么回,只好鼓勵道:“加油吧。”
許秋并不知道臺下的事情。
他在臺上滔滔不絕,狀態非常好。
演講完成后,掌聲響起。
完美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