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間上來看,剛好可以趁放假前把文章投出去。
說起文章,之前許秋和陳婉清兩人各自投出去的文章,也在這周先后收到了消息。
他的工作是“PBT4T的設計、合成與光電應用”,投的期刊是ACSAMI,返回的意見是“不用修改,建議直接接收”。
待遇和當初吳菲菲投CM的那篇一樣,一般直接接受的文章,都是有機會在更高檔次期刊上發表的,也就是說投低了。
這結果稍微有些出乎意料,不過也能理解。
因為許秋當時的想法就是快點把這工作發出去,防止被其他人截胡,所以確實是往低里去投的,為的就是早點發表把坑先給占上。
走其他人的路,讓他們無路可走。
許秋今年的幾篇文章都很順利。
到目前為止,兩篇小改,一篇直接被接受,三篇均成功發表。
他也在考慮,之后投文章的時候,在期刊選擇上要不要更加激進一些。
投文章本質上就是文章作者和編輯之間的博弈。
作者的訴求很簡單,文章發表的期刊檔次越高越好,文章發表的速度越快越好。
編輯的訴求相對復雜一些。
一方面盡可能的希望把稿件留住,只要留住稿件對期刊公司就是穩賺不賠的生意,涉及到作者的版面費和讀者的費用。
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期刊的整體水平,不能下降的太過厲害。
因此,作者一般都是從高往低投,比如投AFM被拒,轉投JMCA,再被拒就轉投ACSAMI這樣的順序。
當然,有正常人,自然也有一些玄學投稿的作者,從低往高投,ACSAMI拒了,投JMCA,再被拒,再投AFM這樣的。
不過,這種的人并不多,因為他們最終都會被現實教做人。
陳婉清的工作是“基于BDT、TT、BT的三元共軛共聚物的設計、合成與光電應用”,投的期刊是JMCA,返回的意見是小改。
正常情況下,編輯第一次沒有直接拒稿,而是給出了修改的意見,那就說明他對這個工作還是有一定認同的。
只要好好按照意見修改,有八成以上的可能最終能夠順利發表,具體的差別無非是一次修改,或是多次修改。
因此,當她先看到許秋文章被直接接收,后看到自己文章小改的結果后,只是稍微郁悶了一會兒,嘴角便重新掛上了笑容。
等這篇JMCA接收后,她就有三篇二區文章了,加上現在手中正在寫的一篇,就能湊夠四篇了。
現在她博士生涯才剛剛過半,畢業已經無憂,剩下的時間就有很多余地了。
這段時間,陳婉清也在考慮接下來的研究方向。
或許也該考慮沖刺一篇SCI一區了,不能一直做嘴強王者。
要跳出“三元共混、三元共聚”這樣的舒適圈,找一個新領域。
比如,非富勒烯體系?
可是,非富勒烯也做了十多年,一直都無法挑戰傳統富勒烯體系的地位,是不是說明這條路本身就走不通呢?
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