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關系親密了不少,親親抱抱舉高高這些情侶日常都做了,除了最后一步……
相互之間的稱呼倒沒有改變,要是取個“寶寶”、“寶貝”之類的愛稱,許秋總感覺太羞恥了,主要也是因為“學妹”、“師兄”叫順口了。
胡思亂想了一路,校車終于達到邯丹校區,緩緩停下。
許秋把學妹搖醒,兩人牽著手慢悠悠的返回寢室。
……
第二天。
許秋一早拿到了模擬實驗室II的結果,他合成的3D-PDI分子,最高效率可達4.37%。
這個數據,還算不錯,已經超過了之前審稿的那篇JACS,4%的效率。
如果把結果整理出來,發一篇二區應該是沒什么問題的,但想發一篇一區難度不小,這就是失了先機的劣勢。
而且,就算想發二區,做實驗、寫文章還需要耗上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甚至還不止。
這也沒辦法,做有機小分子合成相關的研究,固定時間成本太長了。
現在對他來說文章的質量更為重要,并不缺二區的文章。
要完成系統進階任務,需要發表三篇SCI一區,除了已經接收的AM,還有一篇大改后的AEM,也就是說他還缺一篇一區文章。
如果把效率再往上提一提,到6%、7%,就有機會沖一沖一區。
如果能到8%,逼近世界紀錄,一區很穩,保守一篇AEM,大概率AM往上。
如果能到10%以上……
雖然可能性極低,但萬一真達到了10%,差不多能發一篇《自然》大子刊了,這算得上是突破性的進展,意味著非富勒烯受體登上歷史舞臺。
當然,如果想發表一篇CNS主刊,10%還遠遠不夠,單單從效率的角度來看,怎么也得15%以上,而且還要有大量的前期工作。
因此,許秋沒有多想,便決定繼續對分子結構進行改進。
其實他之前有考慮過用模擬實驗室II來幫他優化分子結構的,但他經過仔細考慮后并沒有這么做。
一方面,合成一個分子的周期很長,涉及到多步反應,可能要一天、兩天甚至更久,就算多個反應同時進行,平均下來差不多一天完成一個分子,積分消耗太快。
另一方面,用系統通過批量制備器件,來摸索材料光電性能的話,因為模擬實驗室內有多個器件實驗室,所以清洗基片、旋涂傳輸層、蒸鍍的時間就可以忽略,只需要考慮旋涂時間,一分鐘一片,一小時六十片,同樣是一天的時間,可以摸索數千種條件。
基于模擬實驗室II的現狀,他之前同樣規劃好了他之后和學妹的合作模式——
他主要在邯丹做器件,學妹主要負責在張疆合成。
這樣的計劃,可以高效的利用邯丹和張疆兩邊的實驗室,與兩人堆在一起相比,至少提高50%以上的工作效率。
這也是之前每個實驗,許秋都帶她走一遍的原因,就是為了將她培養成可以獨擋一面的有機合成實驗人才,為這種合作模式的推動做鋪墊。
本來嘛,這么安排是沒什么關系的,但現在兩人突然在一起了。
就很坑……
戀愛第二天,就被迫異地,找誰說理去。
只能說天意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