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的檢測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學妹的體系,效率剛好10.0%。
韓嘉瑩將三四頁的測試結果圖片放在JACS文章的“支持信息”中,經由魏老師將最終修改版本在網站中上傳。
其他九個體系,總體的偏差均在5%以內。
陳婉清的那個的體系,檢測值比實驗室測試值都高,達到了12.3%,算是打破了有機光伏領域現有的效率記錄,直把學姐給樂壞了。
七月二十六號,周一,假期前的最后一次組會。
比較簡單,主要最近人們都在趕著寫文章。
吳菲菲也是寫文章老手了,一周的時間就把手頭二維鈣鈦礦的ACSAMI文章基本上給肝了出來,正在收尾中,打算今天投掉。
段云的ACSAMI文章已經在上周日投掉。
田晴的工作,假期前是完不成了,她給馮盛東那邊送了一批樣,打算合作研究。
陳婉清的IEICO文章已經在上周四投出,目標期刊AM,亮點是“首個近紅外非富勒烯受體”,之前她的IDT-ICIN體系在AM折戟,這回她又重新殺了回來。
許秋基于IT-4F和IT-DM的AM、Angew兩篇文章,在上周五投出,亮點是“受體單元改性、高效率”。
韓嘉瑩的體系因為發現了“小HOMO能級差也能實現有效電荷輸運”的現象,打算沖擊一波NC,就需要等馮盛東那邊的數據,假期前便來不及投出,而且剛好也要等一等許秋的IT-4F文章發表,畢竟那篇算是她的前期工作。
鄔勝男的FN-4F體系文章也在上周日投了出去,目標期刊JACS,亮點是“新給體單元、高效率”。
同時,她合成出來了六種ITIC的衍生物,表現出一副被榨干了的樣子。
這些材料在現實里的器件性能來不及摸索,不過許秋在模擬實驗室中已經拿到了結果。
六種非富勒烯受體,分別是ITIC-Th、m-ITIC、IDIC、IT-2F、IT-2Cl、IT-M,均以PBDB-T和H22兩種給體材料作為標樣。
其中,前三種是針對側鏈進行的優化,ITIC-Th、m-ITIC均能夠提升器件的性能,器件效率相較初始的ITIC均有所提高,從10%到了11%,兩篇文章初步到手。
IDIC體系,不僅有效率的提升,還有一個獨特的現象體系,大約100納米的薄膜,器件性能可達11.8%,繼續加大有效層膜厚,制備300納米厚的厚膜器件,器件的性能仍然能保持在10%以上。
至于出現這樣現象的原因,肯定是由于側鏈更改所致,不過具體該怎么分析,許秋目前沒有其他實驗數據的支撐,也不好下定論。
但不管怎么說,憑借“厚膜、高效率”這個亮點,一篇AM往上的文章肯定是跑不了了。
畢竟“厚膜”是有機光伏的痛點,像ITIC或是傳統PCBM的體系,一旦做厚膜,效率會從10%,急速衰減至6%、4%,甚至1%以內。
后面三種是對A單元的優化,其中,IT-2F的器件性能介于ITIC和IT-4F之間,IT-2Cl同理,而IT-M的性能優于ITIC和IT-DM。
總結一下就是,IT-4F依然堅挺,IT-DM可以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IT-M。
這些體系,包括新的、舊的,許秋打算之后**一,打包整理在一起,發一篇文章。
單獨拆開發也不是不可以,就是太水了點,還不如合起來發一篇好的。
莫文琳三元體系的文章也已經基本寫好,亮點是“首個高效率三元非富勒烯體系”,打算今天投出,目標期刊AM,基本上還是比較穩當的。
許秋指導了一番莫文琳的文章寫作,再加上這個三元體系也算是他提供的,最終混了一個排名第二的共同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