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秋解釋了一下他第二個工作的想法:“我想用學姐的IEICO-4Cl材料,搭配H43、J2、PCE10三種給體,到藍河那邊用刮涂的方法制備柔性、半透明、多彩、全溶液加工的有機光伏器件……”
“這樣啊……”陳婉清思索片刻,說道:“這個想法還不錯,如果器件結果不錯,能發一篇好的文章,就是對工藝的要求比較高。對了,許秋,這個工作你打算自己做,還是……”
話說了一半,陳婉清突然想到了什么,轉頭看向許秋。
許秋則做出一副無辜的眼神和學姐對視。
“行吧,行吧。”陳婉清很快敗下陣來:“反正我手里這篇IEICO-4Cl的文章馬上就寫好了,就順帶幫幫你吧,說吧,預期達到什么結果?”
“效率7%、8%吧,不用太高。”許秋回應道。
陳婉清白了他一眼:“7%、8%還不高,之前8.6%的結果是在ITO玻璃基片上僅刮涂有效層的結果,電極、傳輸層都是蒸鍍上去的三氧化鉬和鋁電極,如果換成柔性加半透明器件,我們得到的結果就只有6.2%,而且這還是最適合刮涂的IDIC體系……”
“學姐,那只能拜托你多加油啦。”許秋笑著說道。
說完,他瞄了一眼模擬實驗室III中初步摸索出來的結果,按照之前的思路,利用刮涂法制備柔性、半透明、全溶液加工的器件,三個體系中效率最高的是僅有5.1%,距離7%、8%還有較大的差距。
確實任重而道遠啊,這有點類似一個數學現象:“0.95的十次方約等于0.59”。
涉及到多步加工工藝的時候,哪怕每一步都做到非常好最終疊加下來,也可能是不及格更何況柔性、半透明、刮涂、全溶液加工的方法,很多工藝都沒辦法做到最好。
當然,在起步階段,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只能慢慢來嘍。
不過,這個工作的優先級相對靠后一些,先把破世界紀錄的那個工作給發表了,穩拿一篇AM再說。
和學姐、學妹又閑聊了一會兒,許秋開始撰寫文章,關于和兩個體系的,擬投AM。
雖然現實中工作還沒有開始進展,但文章可以先寫起來,這就是不需要開發新材料的文章的“優點”,用做核磁、元素分析、循環伏安法測能級等一系列基礎表征,直接在材料名稱后面引用其被首次合成出來的幾篇文獻即可。
首先是文章正文的架構,許秋通過規劃圖片內容的方式,進行規劃。
第一張圖,PCE10、IEICO-4F、FN-4F三種材料的分子結構,光吸收光譜,以及能級結構。
這個算是常規開局,基本上大多數有機光伏領域的文章都會把這些放在最前面,剛好abc三張圖片合一。
第二張圖,光源GIWAXS,電鏡TEM、AFM之類有關形貌學上的表征都不用放,甚至也不用測試,因為這個不是文章的重點。
許秋打算直接放最佳的器件性能,包括器件結構圖、J-V曲線,EQE曲線,同樣是abc三張圖片合一。
第三張圖,直接放兩組照片,一組是半透明器件本身的照片,另一組把魔都綜合大學的彩色LOGO打印出來,然后把半透明器件放在彩色LOGO上進行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