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許秋兩個工作進展能這么快,一方面是因為他本身執行力高,另一方面主要還是半透明器件這個方向的因素,表征測試相對簡單一些。
顯而易見,不同領域寫文章、發文章的難度,需要的工作時間也不同,半透明器件這個細分方向就是比較省時間的。
因此科研工作者們之間在比較的時候,大多數情況都是同一個領域內部進行PK。
不然你一個做鈣鈦礦的,或者做石墨烯這種容易發文章的,去和一個做高能物理方面研究的,肯定是沒辦法比較的。
像高能物理方面,尤其是涉及大型的儀器,比如粒子對撞機之類的研究,可能需要幾百上千人一起耗時幾個月,甚至幾年來開展一項研究。
比如,2010年,有一篇發表在PRB上的文章,正文22頁,其中12頁都是作者和單位的名單,作者數量有3000多位,工作單位有184個……
他們一起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用ATLAS探測器記錄的質子-質子碰撞的首次測量結果。
這也是目前為止發表的SCI論文中作者最多的一篇。
這種實驗都是連續不停測試的,許秋猜測他們應該是類似排班形式的進行測試,比如三班倒,四班倒,每組人負責測試幾小時,一共有三千多人參與了測試,沒辦法區分誰的貢獻更大,因此就把所有人的名字都直接列了上去。
人類社會越是發展,想要探索認知的邊界也就越困難,越需要整合全體文明的力量。
在科研方向,已經很難出現曾經愛因斯坦、牛頓那個時代,一個人鎮壓整個領域的情況。
就算是單獨的細分方向上,都是好多個課題組在百花齊放,團隊合作、國際合作越來越重要。
韓嘉瑩,J3的工作已經收尾完成,目標期刊AEM,打算今天下午投出,隨著不斷的練習,學妹現在寫文章的速度也漸漸提上來了,兩周的時間就爆肝出一篇Article。
鄔勝男,m-ITIC體系的文章已經投出,目標期刊JACS。
這是首個對ITIC體系進行側鏈修飾的文章,僅修改了側鏈的位置,就把器件的性能從10%提升到12%。
其實,在這個時間段,博后學姐這個工作的新意不一定能夠的上JACS,畢竟之前IDIC的工作也是側鏈調控,但又沒有其他可投的期刊,AM、AEM投的太多了,投弱一區CM、JMCA這些期刊又覺得投低了。
而EES的話,組里相對投的比較少,這是因為相比于AM、JACS,同檔次的EES更喜歡收綜述文章,他們期刊的主編想靠著綜述文章往上拉影響因子,所以如果是非綜述的工作,投EES的難度會比AM還稍微高一些。
另外,學妹手里還有一個ITIC-Th的工作,打算收假回來進行整理,主要用到的手段也是側鏈優化,要放在博后學姐之后投的話,新意就較為欠缺了,估計只能發一篇或者JMCA這類弱一區檔次的文章。
莫文琳這周主要在幫許秋制備半透明器件,同時撰寫自己體系的文章,進度差不多七成。
她對有機光伏領域熟悉程度還不夠,文章撰寫速度自然和許秋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要是換成許秋,這篇三元體系的文章估計不到一周就能寫完,因為不涉及新材料,撰寫難度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