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Q1的光電性能同樣較好,與基準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包括ITIC、IDIC、IEICO等結合,均表現出較高的器件性能,可達11%以上,和IDIC-4F結合,效率更是可以達到12.8%……”
鄔勝男上周主要在撰寫文章,IHIC和4TIC兩種材料,目標期刊分別是JMCA和CM。
其中,IHIC的JMCA已經寫好投出,4TIC的CM的進度也完成了四成。
莫文琳繼續做三元體系,當前體系是性能還不錯,器件效率可以達到12%以上。
【看書福利】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
她之前的三個三元體系都是基于一種給體,兩種受體的,現在這個體系為了不和之前的體系重復,則是采用了兩種給體,一種受體材料。
讓自己現在做的工作和過去做的工作有所差異是很重要的。
假如莫文琳繼續做一種給體、兩種受體的體系,雖然不至于發表不了文章,但原先本來可以發AM的,現在可能就只能發子刊AFM了。
同時,她也匯報了一下上周幫許秋做的“四終端法”疊層器件結果。
因為“四終端法”的制備工藝相較于“兩終端法”復雜的多,所以她做的體系并不多:
底電池統一選擇了當下性能最佳的體系(效率13.5%),頂電池則則嘗試了四種不同的體系。
其中,最佳的疊層體系中,頂電池的有效層材料是效率12.3%),器件效率可以達到12.5%。
看起來“13.5%+12.3%=12.5%”,效率沒有突破原有單結體系的高度,和之前“二終端法”的“12%+10%=9%”、“13%+10%=10%”差不多。
似乎這次的嘗試又失敗了,但其實不然。
因為人們在看待疊層器件的時候,其實也是把疊層器件當做一個整體看待。
并不是特別關注原先器件的性能是怎么樣的,只會在同一個細分領域中,也就是和其他疊層器件進行橫向比較。
而有機光伏疊層器件的制備門檻比較高,研究的課題組比較少,再加上之前也沒有什么好的材料,受體幾乎只有PCBM,給體也就PCE10等少數幾個給體材料能拿的出手。
因此,現階段疊層體系的世界紀錄只有也就是說,許秋讓莫文琳嘗試了一下疊層器件,順手走了一步閑棋,一不小心又把有機光伏一個細分領域的效率世界紀錄給打破了!
這樣一來,他只好改變之前定下的策略。
本來許秋是打算讓莫文琳把疊層器件先做著,自己去把Y系列受體材料給合成出來。
而現在看到疊層器件有崛起的希望,他便打算同時跟進。
許秋現在對有機光伏領域的了解程度很深,很快就想到了五種可能的“疊層器件的優化思路”,并把這些想法全部丟給高級模擬實驗人員進行摸索。
接下來,本科生四小只匯報,他們申請的兩個項目都已經完成了開題答辯。
魏興思宣布組會結束,同時把許秋單獨叫到了辦公室。
關好218的門,魏興思也沒藏著掖著,直接說道:“文章獎金的事情,等下我給你轉1W,不過我覺得之后咱們課題組需要改一改規則,按照一個影響因子200塊有些太貴了,現在組里的勞務費都快沒錢了,新的項目還沒有申請下來,窮啊……”
魏興思話鋒一轉,繼續說道:“但是假如發文章不給獎勵的話,又不太好,會抑制學生們工作的積極性,許秋你怎么看?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
“呃……”許秋做出思考狀,內心開始盤算。
組里現在大約300W的基金項目資金,其中有15%左右是勞務費,也就是45W左右,平均一年大約9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