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想來,張昭感慨的同時,也對江東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張昭提及的孫暠作亂為仲翔所平一事就發生在不久前。
仲翔指的是時任會稽功曹的虞翻。
當初孫策平定會稽后,覺得會稽是江東第一大郡,又素來盈富,故自任會稽太守,但其不住會稽,委虞翻為會稽功曹,代他治理會稽郡。
那時,孫暠起兵三千兵向會稽,一路上也有不少草寇投奔,等快到了會稽邊境時,眾已有五千之數。
孫策薨的消息傳到會稽后,山陰縣諸長吏皆欲奔喪,卻為虞翻所阻,他說道,“恐鄰縣山民或有奸變,遠委城郭,必致不虞。”號召諸長吏留制服行喪即可,不必奔喪。
后會稽諸縣皆效之,會稽得以安寧。
等孫暠領兵五千進入會稽郡時,虞翻令民守城以待孫翊之命,而后寫了一封信告諭孫暠道,
“討逆明府,不竟天年。今攝事統眾,宜在三公子,翻已與一郡吏士,嬰城固守,必欲出一旦之命,為嗣主除害,惟執事圖之。”
孫暠接到虞翻之信后,大為震驚,等他到了山陰縣一看,果然是人人披麻戴孝,日夜守城。
孫暠深知虞翻在會稽素有名望,在其堅守之下,會稽不可下,于是退兵。
但是起兵作亂一事,豈可如此兒戲。
孫暠一退,軍心渙散,原先投奔他的那些人紛紛逃散。
就連本部兵馬也多有逃兵,后孫暠在回烏程的路上,正好與黃蓋率領的一萬大軍相遇,一相遇,孫暠部眾就棄械投降,黃蓋因此得以擒獲孫暠。
孫暠之亂就此平息。
雖說最后擒拿孫暠的是黃蓋,但整個過程看來,首功者是虞翻,是其的全郡戴孝守城嚇退了孫暠,從而讓其軍心渙散。
周瑜也知道這事,他不由得嘆道,“江東雖亂,但上有英主,下有賢臣,時不逾月,兩叛已平,惟有山越。山越雖兵多,適為君侯奉也。”
正在書寫檄令的張昭聽到周瑜這話時,正好寫完了檄令中的最后一句話。
他自查一遍后,覺得頗為滿意,特別是其中的兩句話。
因為這封檄文是張昭替孫翊代寫的,在周瑜面前,張昭也不避諱,輕輕念了出來,
“江東之眾非家兵則吾民也,孰不從我?
東南之徒非吾匹則吾役也,誰能違我?”
“或有異類者,當梟之。”
周瑜聽后,心中贊嘆。
張子布的文采,的確非凡。
他很期待張昭的這封檄文配合孫翊的戰績流傳開來,會發生什么變化。
....
翌日,數十封檄文由吳縣發出,發往江東各地。
三日內,江東識字者皆已讀之。
這三日內,孫翊半月定廬江的戰績也在江東流傳開來,
于是,
孫氏眾官民,炸了。
江東的山越,靜了。
在廬江的孫翊看到這封檄文后,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