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以丹楊山險,民多果勁,雖前發兵,徒得外縣平民而已,其馀深遠,莫能禽盡。”
諸葛恪當時并不是去平亂的,而是主動的想通過掠奪山越的人口,來擴充東吳的軍事力量,說明那時候東吳在與山越的對抗中,已經占據了戰略進攻地位。
其中“其余深遠,莫能禽盡”八個字也體現了山越在被東吳近四十年的不停討伐之下,已經沒有余力再與東吳對抗,只能不停的往山里深處遷徙。
反觀現在呢,山越不是在和孫翊對抗,是直接集合兵馬,明目張膽的攻打江東的郡縣。如今在守方的,反而是江東。
如果不是因為近40年的軍事打擊,導致山越的軍事力量大不如前,諸葛恪的這個平越策略很難行得通。
就拿諸葛恪的第一步策略來說,第一步是諸葛恪主動謀劃山越,有心算無心,占據了先機。
因為當時東吳的力量強于山越,所以他可以從容布局,不怕布局到一半山越突然叛亂,打斷了他的布局。
但如今孫翊面對的是山越主動進攻而且聲勢浩大,守都有點困難,叫孫翊怎么用那第一步,怎么提前布局。
而第三步是諸葛恪平越策略的精華,諸葛恪搶奪山越成熟的稻谷,通過讓山越缺糧來讓他們歸順,要么活活餓死,要么歸順,這一招很厲害,但孫翊現在也不能照搬著用。
首先要看看季節好吧。
山越叛亂是4月,那正好是稻谷種植的季節,那時山越都起兵攻打郡縣了,誰還去種稻谷,沒種植又怎么搶割他們成熟的種植物。
山越是有不少老弱婦孺,她們可以種植,但問題是還沒到成熟的季節呀。
其次就算他們有成熟的稻谷,但是這時候山越軍力之強都可以隨意攻打郡縣了,孫翊派了四萬大軍進入各郡,還僅僅是和他們對峙。
要不是孫翊派出的是江表虎臣和江東最強的中軍,郡縣估計都已經淪落不少了,這時候還想著主動搶他們糧食?
這不是搞笑嘛。
諸葛恪的其他兩步很好,但不適用目前的江東態勢。
后世很多人將根除山越禍亂的功勞都算在諸葛恪一人身上,孫翊認為這是不對的。
根除山越禍亂不應該只看諸葛恪實行三步策略的那幾年,而是要把時間長度拉長,擴張到孫策入主江東的那一年,從那一年開始,孫氏主君就在為根除山越禍亂而進行戰斗了。
整整持續了近四十年!
諸葛恪其實是一個收官者,諸葛恪于根除山越有大功,但他更多的是站在眾多東吳先輩的肩膀上才最后成功的。
不能輕視諸葛恪的功勞,但也絕對不能抹殺那四十年來為了根除山越之患而拋灑熱血的無數孫吳英烈的功勞。
孫翊很清楚,如果以為單單憑借諸葛恪的三步策略就可以根除山越之亂,那實在是很天真的想法。
孫翊是穿越者,他知道很多后事,很多優秀的策略,但如今他不是打游戲,沒有重來的機會。
這是他現實的生活,因此孫翊一直常常告誡自己,不要因為自己“先知”就可以放松大意,更不要因為“先知”就隨便生搬硬套的采取腦袋中那些看起來很優秀的策略。
因為你是真實生活在當世中的人。
所以無論采用后世的什么策略,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不要腦袋一熱,只看史書上記載的結果,而忽略了過程,就隨便將那些貌似看起來很帥的策略用在當下,這很可能會成為自己的催命符。
就像如今,如果孫翊完全照抄諸葛恪的策略,那完全是在如今的山越之亂上加了一把火,這把火會把他活活烤死。
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實事求是,這是孫翊前世就一直信奉的真理。
穿越者身份是他爭霸天下的最大金手指,但同時也可能會是他的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