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翊的屯田令中有一項政令,
“耕三年者,授田。”
這項政令很簡單,只有幾個字,但對于這些流民的誘惑力是巨大的。
從北方遷來廬江的流民來源地很多,河北、中原、關中等,但其中大部分流民的前身都是在原住地的農民。
對于農民來說,什么誘惑力最大,那就是田地了,那簡直就是他們的生命。
對于這些千里遷徙,朝不保夕,奄奄一息的流民來說,只要能給他們田地,讓他們有田耕種,從而有個安身立命的土地,
別說三年內每畝田地的收成只分四成給他們,只要管吃管住,讓他們給孫翊白干都行。
特別是曹操頒布的屯田制當中,是沒有授田這點的。
在曹操的屯田制中,土地是國家的,屯田的農民更類似與政府是一種雇傭關系,為政府所雇傭為政府耕種,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收取糧食收成作為報酬。
而且曹操為了有充足的人力進行屯田保證糧食收成,他就把屯田的百姓設為屯田戶,而且這個戶籍不可更改,并且要一代代世襲下去。
但是相應的孫翊卻沒有限制這點,對于孫翊來說,屯田只是一種臨時制度,戰時需要而已。
沒必要把百姓生硬的束縛在土地上,單獨設戶,還要強制世襲。
孫翊認為要想保證社會良性發展,就不能禁錮社會各階層之間的上下流動性,不然社會最后會發展成一個怪胎,從而導致一個王朝的崩塌。
孫翊的屯田制無疑對流民的吸引力遠遠大于曹操的屯田制。
隨著時間的推移,廬江的屯田政令傳播范圍更廣后,勢必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流民到廬江來,還有可能把中原那些已經參加屯田的流民也吸引過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就是人性。
這些難民在中原地區已經實行屯田的情況下還繼續往南,只是因為中原戰亂頻繁,他們擔憂收獲得不到保障而已,并不是他們對屯田不心動。
如今較為安穩的南方也開始實行屯田,相比較之下屯田內容對他們也更為有利,他們自然就會迫不及待的往皖縣聚集了。
這一個月來,聚集在皖縣外的流民數已經有了十萬左右,接下來人數還會越來越多。
為了保證在皖城聚集的這十萬多流民前期能夠得到有效的安撫,孫翊打開官倉拿出糧食賑濟這些難民。
李術也算有理政之才,在他的治理下,廬江的儲糧還算豐富。
在廬江有儲糧的情況下,孫翊賑濟難民多了很多底氣,但孫翊為了以防萬一,還是讓吳縣運送來十萬斛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就目前來說,孫翊以屯田為誘,招攬流民進入廬江郡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為什么孫翊不直接對流民進行授田呢?
直接授田當然可以吸引來更多的流民,但凡事過猶不及。
一個郡人口的增長要符合糧食增長,不然就會出現**。
將來可以預見的是,廬江郡的人口會快速增長,在這個情況下糧食產量也要跟得上,不然就會引發大禍。
而屯田的存在正好能規避了這一點。
對孫翊來說,在廬江進行屯田,一個可以為他帶來足裕的糧食儲備,防患于未然。
另一個可以為他吸引來大量的人口充實廬江,從而增強江東的國力。
從長遠來看,絕對是一件受益無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