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朝廷原本干的就是類似的活。
劉琬的這句話宣告了孫翊的目的達到了,孫翊心中雖喜,但臉上還是古井無波的樣子,他說道,“多謝使者。”
說完后,孫翊命一校事將劉琬帶去偏廳。
在劉琬離去后,孫翊揉了揉眼睛,他問身后的谷利,“阿利,他這次回到許都后,會死吧。”
谷利于背后恭敬答道,“會,但可能不會是現在。”
不愧是宮里出來的,對一些政治問題看得十分透徹。
孫翊聽完后笑了笑,說道,“那孤也不算欺瞞了。”
“畢竟孤只是說他這次回去無憂,并沒保他將來無恙。”
谷利聽后,俯首道,“君侯英明。”
隨即谷利又馬上改口道,“將軍英明。”
從今日之后,孫翊就是朝廷的將軍了。
不料聽得這聲稱呼,孫翊眉頭一皺,他對谷利道,“以后還是喚孤君侯吧,孤不喜身邊人稱呼孤為將軍。”
谷利聽后,連忙應道,“唯。”
在劉琬書寫詔書的時間里,孫翊閉目沉思。
劉琬雖然猜到了孫翊的意圖,但他還是沒有想到更深層次。
孫翊此舉是在借漢室四百年的大義,為他解除了江東將來可能面對的最大內患。
江東孫氏是漢末割據勢力很特殊的一股。
特殊在于,其他勢力建安五年時大多還是第一代開創者當家做主,而孫氏卻是傳到了第三代,有的勢力最多只傳到兩代而已。
這種絕無僅有的特殊情況,埋下了江東最大的內患——世系不清。
孫家第一代開創之主孫堅授封烏程侯,第二代開創之主孫策授封吳侯。
若孫策能夠長命百歲,這也沒什么,因為孫策是孫堅的嫡長子,繼承孫堅的法理最強者。
但偏偏孫策英年早逝,導致孫翊半路繼位,這就導致孫家的世系一下子混亂起來。
孫家第一代主君孫堅的爵位是烏程侯,繼承者是孫堅的嫡四子孫匡,這就導致了孫家才三代就出現了兩條世系。
從孫策這一世系來說,孫翊承繼孫策,是以三弟繼位,兄終弟及。
從孫堅這一世系來說,名正言順的嫡長子孫策死了,繼承他爵位的卻是嫡四子孫匡,那這就尷尬了。
在這一方面,孫堅、孫策死后,孫匡從法理上也是可以被推為第三代繼承人的。
如今還不是宋明時理學流行的時候,在法理上,還沒有那種死板的流程。
就如歷史上曹操長子曹昂死后,曹丕是事實上的長子,法理更強一點,但不代表其他兒子就沒機會,曹植的支持者中不乏世家大族的。
孫翊是孫策臨終前明言指定的繼承者,有孫策這個嫡長子的法理為他背書,他本身又是孫堅的嫡三子,所以他的地位是穩固的。
但是世系混亂所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孫家的繼承權沒有一個清晰的穩定的脈絡。
不清晰,就很容易造成野心者的有機可乘,這野心者不單單是來自于內部,也可能來自于外部。
例如那掌握天子的曹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