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墻上的空氣頓時冷凝起來,在孫皎對陸遜問出那句“為何不可”之后,孫皎將目光緊緊的投向陸遜。
他希望陸遜,能給他一個令他滿意的說法。
陸遜對孫皎問道,“公子為何有此出策,想放棄堅城而想另立營寨于城外高山呢?”
孫皎答道,“吾幼時曾聽二伯父講過兵法,其言及若遇孤軍守城之時,守城一方萬不可將兵馬全部收縮城中。
應另設一別軍,在城外建造大營駐守,如此一來城外城內兵馬可遙相呼應。
若敵軍攻城,則城外營中守兵可攻敵軍之后。
若敵軍攻城外大營,城中守軍亦可出城支援。
這樣兩相掩護支援之下,方可得長久守城之效。”
孫皎在提及二伯父三個字時,臉上浮現瞻仰之色。
他的二伯父孫堅,是他小時最崇拜的人。
見孫皎搬出孫堅,說是孫堅曾經提過類似的守城作戰方略,陸遜眉頭大擰。
孫堅是孫翊之父,是江東基業的肇始之君。
自己身為臣子,是肯定不能直接說孫堅的不對的,不然傳聞出去了,一個大不敬的罪名是逃不了的。
而孫皎說他想出這樣的分兵之策,乃是兒時受到孫堅教導的啟發,這一點陸遜倒沒有不相信。
這就是孫氏宗親的最大好處了。
在江東其他人眼中高不可攀的孫堅,在孫氏宗親那里,可能就是伯父這樣親近的存在。
這一點讓孫氏宗親從政從軍后,受到的資源照顧,天然會比其他異姓更多。
而且在碰到事情時,扯起背景來,那簡直是一套一套的。
孫皎見陸遜眉頭緊皺的樣子,臉上又浮現起了些許得意之色。
他先前就認為陸遜乃是一文人書生,對兵法軍略并不了解。
如今見自己話語之中提及孫堅而讓陸遜皺眉,這讓孫皎心中又有一些小小的喜意。
吳郡孫氏因為出于孫子之后,所以孫氏中的大多男兒都充滿血性。
他們更有一種自豪,認為自己的將略天賦會比常人更高些。
再加上現在吳郡孫氏蒸蒸日上,這種自豪感在孫氏一眾宗親的心中,更加根深蒂固。
只是陸遜又豈會這么容易就被難倒。
陸遜對孫皎言道,“善,破虜將軍所言甚是。”
陸遜先肯定了孫堅的正確性,這點是大方向。
整個江東除了太夫人敢噴孫堅外,就是孫翊也不敢說孫堅的不是。
但隨即陸遜話鋒一轉,對著孫皎言道,“破虜將軍之守城方略實為上佳,但以破虜將軍之能,定能知道這守城方略乃是有一前提。”
陸遜說到這,孫皎詫異,他問道,“什么前提?”
陸遜答道,“欲要實施此方略,須要守城一方兵馬等于敵軍或倍于敵軍。
在此情況下分兵守城,方能得到破虜將軍所言之效。”
“論及今日,我軍有六千之眾,守城自然是充足。
但劉表此番攻取柴桑乃是志在必得,荊州方面出兵當不會低于一萬,甚至數倍于我軍。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軍兵力本就少于敵軍,若再貿然分兵,守城的兵馬不足不說,
就是城外的那處別軍,也很容易陷入敵軍的包圍之中,被其分而食之。”
“到那時,敵軍只要留一偏軍防備城中兵馬沖出,另派大軍圍剿公子,公子兵只有三千,如何能抵擋之?
而我城中只有三千兵馬,守城尚顯不足,又有何能力出兵救援公子?”
“若救,城中空虛,柴桑必失。若不救,公子敗陣,城中人心震蕩,柴桑也是必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