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里巴斯的唯一經濟來源就是漁業。
但他們自己國家的人,基本上不捕魚,他們的捕魚技術,甚至還趕不上青龍彎。
在基里巴斯捕魚的,基本上都是新西蘭人、奧地利人,和我們國家的人。
捕到的魚更是全部出口到新西蘭和澳大利亞以及國內。
按理說無論是我們國家,還是新西蘭又或者澳大利亞都不缺海鮮,因為我們都擁有著非常遼闊的領海。
但基里巴斯坐擁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海,為了換取基里巴斯遼闊海域的捕魚權,大伙都是對其費心費力,又是進口海鮮,又是人力物力援助。
華爾街,曾經有過一個金融巨鱷想要花重資將基里巴斯打造成第二個夏威夷。
但當那金融巨鱷砸下去幾十億美金之后,他放棄了。
整個基里巴斯除了一些耐鹽度超高的植物外,只有椰樹能存活。
他們所有陸地土壤的鹽化度都很高,打再深的井都出不了淡水,島民們從早期的收集雨水到學會蒸餾水,再到如今的淡化水,幾乎世世代代都在為淡水發愁。
那金融巨鱷通過實踐證明后發現,在基里巴斯賣淡水,比搞旅游更賺錢。
項陽搖搖頭,嘆息道:“我們都覺得全球氣候變暖,冰山融化的問題距離我們非常遙遠,但是在基里巴斯,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從2009年至今,基里巴斯就消失了有將近二十個島嶼,平均一年消失一個。聯合國更是預測,到2100年,整個基里巴斯都會被海水淹沒,他們將會是第一個被淹沒的國。”項陽道。
“什,什么?”眾人都張大嘴巴,“整座國被海水淹沒?”
“這是完全有可能的,整個基里巴斯的最高海拔僅僅2米。”項陽道。
基里巴斯的領袖早在十多年前就公開承認他們已經“無路可走”。
在歐盟及美日澳新等國的援助下,基里巴斯花了630萬美元買下斐濟瓦努來霧島的22平方公里土地,但基里巴斯大多數人都不愿離開家園,依舊死守在那岌岌可危的海島上。
為什么不走?
新西蘭記者曾經采訪過那的島民,得到的回答是“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都很難適應”,甚至還有“人多細菌多,容易死亡”的說法。
然而實際原因卻是,那的島民幾十年來早就習慣了享受各國及各慈善基金組織的援助,養成了不勞而獲的心態。
這其實很好理解的,基里巴斯島上條件雖然不好,但起碼的水電配給還是有的,柴米油鹽和教育、醫療也都由外界捐贈。
比如澳大利亞每年捐助給基里巴斯1500萬澳元、新西蘭捐600萬澳元、就連我們東邊的那個鄰居也捐200萬。
再算上聯合國、世銀世衛及亞銀的援助款,11萬人口的基里巴斯每年收到的援助款都有好幾億澳元。按5億來算,平均一人一年可分得華夏幣2萬多元,這都快直接趕上小縣城的基本工資了,而且這還不算糧食醫藥等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