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生帶人繞著暗島游動,他們在暗島的一處角落,找到了一條漆黑的通道。
在這條通道內,他發現了一群奇怪的海魚。
這些魚形如鰻魚,全身呈白色并伴有粉紅斑點,身長8~12英寸,雙眼,牙齒小而尖。
讓陳慶生感到非常奇怪的是,他用探照燈照耀那漆黑通道的時候,發現有不少這樣的魚在游動,而在通道附近,卻沒有這樣的海魚游動,而在通道口外,竟然躺著不少這樣的海魚的尸體。
陳慶生在撿起一條僵硬的死魚,檢查后沒從它身上發現明顯的傷口后非常奇怪,“真是奇了怪了,難道這條通道才是這些魚的家園,它們臨死前有自己離開家園的習性?”
“可惜,這條通道太過于狹窄,貿然下去的話很可能卡在里面,不然這種魚連我都沒見過,肯定及其稀有。”陳慶生暗島。
這時候,項陽游了過來,他拍拍陳慶生的肩膀。
陳慶生回頭,通過頭盔上的透明玻璃看清楚來人是項陽后,他立即將那條死魚遞給項陽。
項陽起初還不是很在意,但在接過那條怪魚仔細看了一會后,立即驚奇地看向陳慶生,然后雙手比劃,詢問陳慶生這魚是哪里發現的。
陳慶生立即手指指向那條通道。
項陽連忙游過去,順著通道往通道里邊看去。
果然,在通道里邊不遠處,有不少這樣的海魚游來游去,而且隨著通道的深入,這種魚越來越多。
項陽瞬間便確定了自己心中的猜測,他手里的這條魚,名字應該是叫火山魚。
火山魚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海魚。
它們第一次被人類發現是在1936年,發現它們后,還曾一度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1936年法國旅行家雷普的船因觸礁被風浪卷到伊都普魯島上。
當時又累又餓的他,忽然發現水邊有幾條“死”魚。
饑不擇食的雷普,立即將那幾條死魚拾起來扔在鍋里煮。
然而煮了一會兒后,當雷普掀開鍋蓋兒去看時,雷普吃驚發現,鍋里的魚非但沒熟,反而在熱水鍋里游來游去。
后來科學家們經過調查后發現,這里原來是火山口,湖水溫度高達63攝氏度。
那些魚是火山湖中的“居民”火山魚。
火山魚活潑好動,經常喜歡往岸上或者冷水中跳躍,而一旦當那些火山魚跳到岸上,由于溫度瞬間變冷,它們會在瞬間被凍僵。
這還不是最神奇的。
最神奇的是,這種魚還能夠在火山的熱浪中活下去。
曾經有生物學家在海底火山口熱浪區域里發現過這種魚魚。
美國一艘考察船,在加利福尼亞州南120海里地區,距海底8500英尺的火山口附近,意外地捕到三條這種火山魚魚,其中一條是在靠近火山口熱浪附近的地方捕到的,經過檢測,當時它所處位置的氣溫高達四百多度。
在那樣的高溫環境下生存下去,簡直不可思議。
在英國拉普斯島上的一個小湖里,也生活著一種六英寸長的紡錘形魚,它們能在攝氏65度的熱水中怡然自得的游泳。
據考證,那種魚的祖先是1932年火山爆發時唯一的幸存者。
它們之所以能生活在燙熱的湖水中,完全是環境迫使,且經過了祖祖輩輩的適應性變化,成了真正的熱水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