鱔魚在湘菜菜系里真正封神的,正是非常有名的“子龍脫袍”。
其實項陽第一次聽到這道菜的名字的時候,思來想去,都覺得這名字很奇怪。
后來,項陽經過查閱才得知,原來這道菜還是有歷史的。
相傳,三國名將趙云,字子龍,是蜀國劉備手下的一員大將。
在曹軍與劉軍的一次大戰中,由于雙方力量懸殊太大,劉軍頂不住曹軍的攻擊,為了保存實力,劉備只好在將領們的掩護下,邊戰邊退。
當時,趙子龍負責保護劉備的兩位夫人和太子阿斗撤退。
由于一路追兵太多,趙云很難全身而退。
于是,劉備的兩位夫人只能拜托趙子龍帶著阿斗先走,她們另想辦法。
趙云無奈之下,為了保全劉家的血脈,只好帶著劉禪一路沖殺,最終與劉備會合。
當趙云見到劉備時,把鮮血染紅的戰袍一一脫下來。
盡管趙云自己深受重傷,但在趙云懷中裹著的劉禪卻安然無恙地酣睡著。
據說,當時在場的人里,有一位湘省出生的廚子。
那廚子對趙云欽佩不已,為了表達他的傾佩情感,他親手創制了一道菜,并將其命名為“子龍脫袍”。
后來,這道菜越傳越廣,一直流傳到了今天,成了一道真正享譽四海的名菜。
且不說故事是真是假。
總之,因為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這道菜在歷朝歷代都備受推崇。
據說,民國時期的李宗仁,在吃到這道“子龍脫袍”時,還對其夸贊有加。
當然,這道菜之所以能有這么大的名氣,最主要還是因為很多名人墨客喜歡。
至于這道菜的真正面目,其實就是在煮熟的鱔魚魚身上劃一刀,將鱔魚皮去掉。
然后,把鱔魚肉放在沸水中氽燙一下,再剔骨,將鱔魚肉切成細絲。
最后再用蛋清、面粉、鹽混合的面糊,均勻拌到鱔魚絲上。
將鱔魚絲入油鍋一炸,再與青椒、玉蘭片、冬菇一炒,加入紫蘇葉、料酒、味精、黃醋等即可出鍋。
“沒錯,子龍脫袍確實也是一道名菜,但我今天要做的菜并不是子龍脫袍,而是子龍。”高闖笑道。
“什么?”項陽吃了一驚,“高總,這也太浪費了吧,就算海鱔遠遠沒有淡水鱔魚值錢,要做一道子龍出來,那也是一個天價了吧?”
子龍是子龍脫袍的升級版。
如果說子龍脫袍是一道在歷朝歷代都備受推崇的名菜,那子龍就是窮奢極欲的代名詞了。
項陽從來就不是什么鋪張浪費的性格,因此,他沉聲道:“高總,我聽說做一小盤子龍,就需要用到一百條鱔魚。”
所謂的子龍,其實就是鱔魚血。
將鱔魚殺死之后,用溫火慢燉,讓鱔魚的血在體內凝結成一整條。
等鱔魚血凝結之后,再用小刀把滿意剖開,然后將那一整條鰻魚血從鰻魚體內取出來,再淋上特制的湯料,像煮豬血一樣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