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民二千二百萬余,以人年糧二十四石,需糧五萬萬三千余萬石。”
“往日,關中產量近四萬萬石,關東不足萬萬;天下米糧堪足民食。”
“今歲,關中得粟米三萬萬石、宿麥四萬萬石,便足天下百姓民之用;若加以關東所產之糧,余糧或至三萬萬石之巨!”
將自己大致推算的數據擺出,以證明自己確實‘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劉弘便繼續道:“然實況,卻并非如此。”
“北平侯當知,今吾漢家戰卒幾何?年須軍糧幾許?”
沒等張蒼開口,劉弘便將已經得到的準確數據,擺在了張蒼面前。
“光北墻長城一線,漢卒便逾二十萬!”
“若加以長安、關中諸軍,及地方郡縣兵,吾漢家兵卒,幾逾五十萬之巨!”
“年須軍糧,足千二百萬石!”
說到這里,劉弘目光一狠,語氣中,也帶上了一絲意味深長。
“朕以為,若欲擊匈奴于河南地,少府當存糧米萬萬石,以備戰!”
這個數字,也不是劉弘隨意推測。
——一萬萬石糧食,恰恰是足夠四十至五十萬士卒,食用十年的軍糧!
只有具備了這個級別的戰略儲存,漢室才能在戰爭來臨時,不被物資短缺而掣肘。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因素,是必須要考慮到的。
“且往日,民一歲一種,田畝尚有失肥之虞;今一歲兩種,田畝尚有粟米四石、宿麥三石之產?”
稍反問一句,劉弘搖了搖頭,便淡笑著望向張蒼。
“朕以為,今歲春耕,關中粟米,恐畝產不過三石。”
“待明歲,關中田畝失肥大半,恐宿麥、粟米加之,亦不過畝產五石···”
言罷,劉弘便緩緩起身,來到同樣站起的張蒼身邊,滿是感嘆著拍了拍張蒼的肩膀。
“待明歲,關中大興水利之時,怕是吾漢家君臣,終不得一日安眠啊~”
稍提一嘴‘明年在關中大興水利’的計劃,劉弘便疲憊的揉了揉酸澀的脖頸。
聽聞此言,張蒼終于是放下了‘谷賤害農’的憂慮,滿是敬佩的一拜。
“陛下慧眼如炬,明見萬里;得圣君在位,臣等,大幸!”
劉弘卻是顧不上沾沾自喜,隨意的擺了擺手,最后補充了一句:“另,朕意加漢官俸祿,厚養其廉。”
“擬今之秩祿不變,然祿之粟,換為麥面。”
“然此事尚不急迫,待出宮,北平侯可與丞相及九卿諸公商議,于明日常朝,奏明此策之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