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犁孤涂!!!”
聽著耳邊轟鳴的吼叫聲,頹然平躺下來,望著偷聽湛藍色的天空,劉嫖不由身心俱疲,又莫名感到一絲釋然。
“父王···”
“女兒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了···”
在暈倒前的最后一剎那,一段模糊雜亂的巨吼,傳入了劉嫖的耳中。
“傳頓之令!”
“召左賢王、右賢王本部八個萬騎;折蘭、白羊、樓煩部六個萬騎;呼揭、渾邪、休屠、盧水、蘭氏、須卜氏、且渠氏、呼延氏八個萬騎,合單于庭十二個萬騎,合力南下!”
“頓,要給漢人的小皇帝一個教訓!”
“一個讓他永生難忘,至死都不敢再招惹我打匈奴的教訓···”
·······
八月的氣息剛出現,長城以南的漢室便順利迎來了秋收。
準確的說,是自盤古開天地以來,中原大地第一次在八月初進行的秋收。
自從華夏文明開始掌握農耕技術的那一天開始,‘農時’的概念,便成為了每一個漢人都刻骨銘心的生存法則。
即便是在遙遠的遠古時期,耕種技術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貧乏時代時,智慧的華夏人也已經明白:應該什么時候把種子撒進田里,又該什么時候收獲。
隨著耕種技術愈發先進,華夏文明也從奴隸制社會,逐漸過渡到了半奴隸半封建社會,禮法、宗廟等制度也逐漸興起。
而華夏歷史上第一部歷法:黃帝歷,也借著‘農為國本’的思想綱要,出現在了華夏大地。
自此,節氣的說法開始出現,并為華夏百姓廣泛認同。
從那時起,神州大地的農業耕作,都是嚴格按照歷法中對應的節氣進行。
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澆水;什么時候除草、什么時候堆肥,幾乎都有特定的日子。
就連除草、灌溉都有明確的日子,那就更別提收獲了。
——漢立至今二十余載,每一年的秋收,幾乎是全天下都在同一天!
而今年,關中卻出現早于粟米成熟期將近十天,就提前進行收獲的奇怪現象。
有人說,這是因為南越王不恭,朝廷打算再次征討南越,關中人想要早日出征奪取功勛,所以丟棄了農本。
也有人說,在少府糧食保護價政策下,天下已經不再缺糧食吃了,關中人已經不再看重農業,所以就敷衍的種了一年地,臨了還提前收獲。
但輿論傳的再怎么五花八門,再怎么讓人匪夷所思,都抵不過真相來的直觀。
——在本該進行收獲的八月十五日,整個關中都徹底完成了冬小麥的播種工作,開始了搶灌!
幾乎是同一時間,少府出臺了新的糧食保護價政策:正武二年春三月開始,粟米的收購價由七十五錢下調至六十錢,收購價由九十錢下調至七十五錢。
突如起來的糧價變動,讓關中百姓下意識慌了神。
待等回過神來,卻又紛紛開始盤算起來:明年家里能添幾只雞鴨,或者攢幾年錢,能不能買回一頭乳彘!
——春三月,那是百姓開始購買糧種播種的時候了!
而今年的收獲,少府依舊按七十五錢收購。
這樣一來,關中百姓只需要從今年的收獲中,留下足夠吃到明年三月的口糧,等明年開春,少府便會把百姓賣出去的糧食,原價賣還給百姓做口糧!
一時之間,關中百姓可謂是喜大普奔,甚至有人出現在了未央宮外,對宮內的天子劉弘再三叩拜,口稱圣仁。
而在宮中,劉弘卻是一副眉頭微微緊鎖的模樣,在一副軍用堪輿面前來回踱步,眉宇間滿是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