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大部分孩子的表現都很好。”
看到這里,李家文媽媽心里又忍不住咯噔跳了一下,往常說到這里,就是老師在給家長打小報告的時候了,而李家文,幾乎每次都會被他班主任批評。
李家文媽媽搖頭苦笑地往下翻。
“不過,數學老師反映,許標,林曉玲,陳東城在課上私底下玩鬧,影響到了課堂秩序,希望家長們回家好好教育一下孩子,另外,王明偉,黃晟,李宇軒作業沒有完成,希望家長們回去后重視………….”
李家文班主任零零散散說了好幾個學生,都是這些學生今天在學校里做得“不好的事情”,只是讓李家文媽媽奇怪的是,往下翻了許久,李家文媽媽都沒有找到李家文的名字。
要知道,李家文可是他班主任嘴里批評的“常客”,李家文媽媽的臉都已經在幫李家文道歉的過程中磨光了。
怎么今天還沒有看到李家文的情況?
難道李家文今天又做了什么過分的事情?一想到這種可能性,李家文媽媽的心一下子就緊了起來,她連忙盯緊了手機。
又一行字在微信群里出現。
“今天要著重表現一位學生——李家文!”
這一行字一出,讓不少暗暗看著微信群內容的家長不禁嘖嘖稱奇。
李家文媽媽看了也是心里一動,一副不敢相信的樣子。
就在這時,李家文班主任新的文字打好,發在了微信群里。
“李家文同學今天在學校表現良好,同學有困難的時候,伸出了友善之手,幫助了同學,這事情值得表揚,希望他以后再接再厲!”
看到這段話,李家文媽媽一臉驚訝,嘴巴微張,合不上去。
驚訝的不僅僅是李家文媽媽,還有微信群其他注意到這段信息的學生家長們,也表現得很詫異。
站在家長的角度,孩子只有兩種,一種是別人家的孩子,是用來激勵自己孩子努力向上的榜樣,另一種則是直接被稱作某某某,孩子們做做錯事情,家長們批評的時候,就會扯上一句,你要像那個某某某一樣嗎?
在家長們嘴里,某某某就仿佛成為了十惡不赦的對象。
而很不幸,李家文之前一直充當的就是那某某某的角色,家長們嘴里的負面例子。
而這例子今天突然咸魚翻身,難免讓其他人有些驚訝。
而這時,李家文班主任在發出那段話后,還主動@了李家文媽媽,又打出了一行字。
“家文媽媽,家文今天的表現值得表揚,希望家文能一直保持下去。孩子都是需要鼓勵的,家文媽媽,等家文回家后,你可以多多鼓勵贊揚家文的這種行為,給他形成正面刺激,讓家文變得越來越好!”
“嗯嗯!謝謝老師!謝謝老師的教導!老師辛苦了!我會的!謝謝!謝謝!”李家文媽媽連連打字道,說了好多個“謝謝”!
只是李家文媽媽手上打著感謝李家文班主任的話,心里卻不由自主地浮現了陳勵海的身影,想起了那天,李家文拿著一塊氧化嚴重的蘋果,遞給她的情景。
一個念頭在李家文媽媽心里盤旋。
(抱歉,更新還是會很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