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上公認的第一部喪尸片是在1932年出現的《白色喪尸》,講述巫毒教的巫師通過巫術將人變為喪尸的故事。
但這部影片里的喪尸不具備活死人的特點,只是被巫術復蘇后進行機械的勞作,因此從影片類型和表達主題上來看,和當今的喪尸類型片還有很大差距。
外界第一次看到了被病毒感染的喪尸,在一種毫無自我意識的搏殺中,被感染變異者開始追逐人類并生食血肉,而被咬者感染后也會淪為新的喪尸。這些喪尸特性的確立,為之后的喪尸片建立起基本的范式和框架。
最終這部成本僅有11萬美元的黑白電影獲得近3000萬美元的利潤,讓整個好萊塢為之震驚。隨后這部影片也被翻譯成超過25種語言,在多個國家地區進行發行,更被美國電影學院選為百年影史里的佳片。
影片成功后羅梅羅趁熱打鐵,接連推出《活死人黎明》與《活死人之日》,構成自己所創作出的喪尸三部曲,進而為之后的喪尸片發展奠定創作基礎。
自此之后類似題材的作品在西方多個國家宛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讓喪尸片也成為了電影市場里炙手可熱的類型之一。
隨后一段時間里,北美接連涌現出《外星喪尸》《死囚房間》等同題材作品。但直到這一時期為止,血腥、視覺刺激還是喪尸片最大的賣點。
并且觀眾們很快發現,這類影片基本都還在羅梅羅所設立的創作范圍里轉圈,依然以喪尸入侵家園作為主要的敘事線索,沒有太多的新意與變化。
雖然電影人也開始在創作中進行了更多創新的嘗試,比如雜糅
科幻、喜劇元素等,但依然沒有出現能與《活死人之夜》相媲美的佳作,喪尸片創作也一度陷入低谷期。再加上千禧年之后,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潛移默化間改變日常生活以及電影的拍攝方式。從視聽效果到主題表達,喪尸片也到不得不有所改變的時候。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終于等到另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喪尸片。更具創新性的視覺和主題表達下,《生化危機》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1億美元的總票房。
而幾乎也是從《生化危機》系列開始,人類自制的生化病毒逐漸成為電影里最流行的喪尸肆虐原因,人們開始承認很多問題的源頭都在人類本身,進而完成對喪尸片內核的一次重要迭代。
不僅如此由于《生化危機》推出的系列作品題材新穎,且在制作上具備現代工業化的水平,借用大量電子特效和電腦圖形合成技術,讓喪尸片兼具更強的觀賞性和商業娛樂特性。
技術的進步和商業上的成功,進而激發多國與地區開始嘗試喪尸片拍攝的熱情,其中韓國便是主要陣地之一。
直到新世紀后,《生化危機》的走紅,重新燃起了韓國人對喪尸片的熱情,韓國導演們也拍出《突然有一天之黑暗森林》《鄰家喪尸》《喪尸先生》等多部喪尸片。
這一時期的韓國喪尸電影開始有意識地糅雜一些黑色幽默和現實元素,而不僅僅只是單純渲染恐怖。但相比于同時開始崛起的韓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犯罪類型片,這類電影在整體質感上還是存在很大不足,內容深度也依然有所欠缺,更核心的賣點還是驚悚、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