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真胥慶離開右北平的第二天,再次返回里了這里,接待他的仍然是天武第三軍主將康炯,也就是以前的楊惟忠。
康炯祖上便是宋將,被遼人俘虜,定居在大同府(也就是現在的云中)。康炯在二十歲時便已文武雙全,想要投軍報國,但又不想投靠遼人,便化名楊惟忠入宋,二十年間所立戰功無數,官至西軍經略使,后又被趙桓封為“國士”,成了大宋最耀眼的將星之一。
后來大宋收復云中,康家也回歸了大宋,不必再擔心被遼人為難,楊惟忠的大名也就改回了康炯。
本來,雖說趙桓已經回了燕京,但右北平城內不僅有太尉許貫忠,還有天武軍主帥宗澤,原本是輪不到康炯接見太真胥慶的;但康炯比較熟悉遼國,加上康炯部下的大將馬擴雖然年輕,但機敏善變,于是這差事就硬塞給了康炯。
太真胥慶一看到康炯,就是一副喜笑顏開的模樣,說遼國已經答應第二個選擇,將神山縣宋軍得到的三萬多匹戰馬全都送給了大宋,希望宋軍盡快放回遼國的兩萬戰俘。
康炯點了點頭,告知馬擴放人;馬擴卻為難地說,俘獲的三萬多戰馬已經全部化成了軍糧,這幾天兩萬多遼軍吃的就是。
太真胥慶聽的目瞪口呆,知道這是宋人要耍賴,急忙道:“我遼軍只有兩萬人,就算吃也吃不了三萬多匹戰馬呀?”
馬擴又說為了看押這兩萬降兵大宋也派了四五萬人在此,還要幫助遼國守護神山縣,不僅三萬多匹戰馬早就吃光,現在還在消耗著宋國大量的糧食,天武軍的主帥宗澤已經要求他們每過三天,就向遼國使者追要一萬匹戰馬了。
太真胥慶無奈,只得又回到中京,面見耶律淳和蕭干。
耶律淳和蕭干聞言大怒,但又無可奈何。
宋國以糧食為誘餌,正在誘騙草原部落歸附,相反遼國對草原部落的控制已經逐漸衰微。
宋國得到了燕云十六州,本就已經打通了購買戰馬的通道,騎兵實力正在大幅增強,幾年后超越遼國不在話下。
兩相對比之下,遼國想重新奪回霸主之位已經十分困難,甚至丟失了這兩萬精銳騎兵之后,應對金國威脅的力量都大打折扣。
他們不想讓宋國發展太快,期待著這次能夠賴過去,反正宋國從神山縣得到的三萬多匹戰馬他們也要不回來了,那干脆就直接送給宋國得了;誰知宋國胃口太大,竟然非要兩萬匹戰馬不可。
有兩萬精銳騎兵做押,還有神山縣做籌碼,遼國真的是沒得選。
這一刻,耶律淳有了深深的挫敗感,中興大遼的信心也瞬間消散了許多。
“算了!現在不宜得罪宋國,我遼國多的是戰馬,就給他們吧,先把國珍、國寶和神山縣贖回來再說。”
“只能如此了!”蕭干也嘆口氣。
而就在這時,一名部下帶了一封信火急火燎跑了進來:“稟丞相、樞密使,金國有重大軍情送到!”
“拿來!”
耶律淳精神一陣,接過了軍報,仔細看了看。
“黃龍府的金兵竟然縮減了一半?”
耶律淳有些疑惑,看向蕭干道:“樞密使,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