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不逃課出去玩,肯定不會被叫家長。
朱厚照喜歡軍事,又自封為威武大將軍朱壽,后來還御駕親征,到前線指揮戰況。
另外,朱厚照還培養了八個親信在身邊,相互間稱兄道弟,人稱“八虎”,八虎就是以劉瑾為首的八個太監。他們雖然在歷史上沒啥好名聲,卻造就了朱厚照喜歡去探索未知的性格。
朱厚照小時候,他們就拿出一些機巧的小玩意和朱厚照一起玩,后來還建立了“豹房”,陪著皇帝尋歡作樂,把皇宮打造的和集市一樣。
提到劉瑾,有人會說,正是朱厚照對劉瑾不管不顧,才出現了后來宦官亂政的局面。
但當時的劉公公其實是位頗有雄才大略的改革家與冒險家,從《明朝敗家子》就能看出來(滑稽)。
這可不是說笑的,因為,劉瑾在歷史上,確實打擊了貪官污吏,在農民降稅和整頓鹽鐵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以至《明通鑒》認為他頗有朱元璋遺風,朱厚照任用他,可見朱厚照還是一個很有大局觀的人。
至于,后面劉瑾被凌遲處死。
懂得都懂,一是確實貪得太多,人的天怒人怨,二是文臣們搞的鬼。
黨派之爭嘛。
另外朱厚照知道自己不是當皇帝的料,索性就將政務全部都交給別人管,比如內閣大臣劉健、李東陽、謝遷等,還有“大明一哥”圣人王陽明。
這些人為官正直又有才干,朱厚照一點都沒看錯他們。
可惜到了史官眼里,皇帝不管政務全甩手給大臣,這叫不務正業,也就是昏君。
如果讓蕭圣皓來寫史書,可能就寫成了,知人善用。
既然大臣們忙了,那我們的厚照兄在干嘛呢?
當然準備打仗了!
當時蒙古韃靼部首領,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孫,孛兒只斤·巴圖孟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先后征服衛拉特部、亦思馬因、火篩、亦卜剌,統一漠南蒙古,成為右翼蒙古的“中興之主”,尊號“達延汗”,《明史》稱其為“小王子”。
從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達延汗就與明孝宗朱佑樘唱黑臉了。
達延汗在后來的十數年間,間或領兵出沒于大明的固原、寧夏、大同、宣府、榆林等邊關重鎮。
明軍一時被打痛了,就會間或開放一下寧夏、大同、宣府等地的邊關貿易。
等達延汗的隊伍一退回去,明朝立即就恢復了邊關的鐵桶狀態。
于是在,朱厚照上位后,他看不下去了,決定御駕親征。
此時距土木堡之變不到七十年,朝臣聽到“親征”二字不禁神經過敏。
于是又是一輪的規勸、教訓,甚至威脅,但朱厚照決不愿意放過這次實戰機會,于是做了歷史上第一個翻墻出宮的皇帝,連夜趕到前線御駕親征,終以“大將軍朱壽”的名義統兵出戰,并且作為懲罰,他不給任何一個文官隨駕的榮幸。
按《武宗實錄》的說法,應州大捷,這場戰斗十分激烈,明軍一度被蒙古軍分割包圍。朱厚照見狀親自率領一軍援救,才使得明軍解圍。雙方大小百余戰,期間朱厚照與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還親手殺敵一人,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
此戰中,朱厚照體現出了不凡的軍事天賦,首先派少量部隊引蛇出洞,牽制住敵軍主力部隊,再不斷增加兵力來消耗敵軍的銳氣。整個戰事持續了好幾天,最終以小王子敗退告終。這場戰役明軍僅傷亡52人,戰后達延汗病逝,蒙古三十年不敢來犯。使得明帝國北方邊境暫時安定了一段時間。
在打完這一仗后,明軍揚眉吐氣。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十四日,久懷異志、陰謀作亂的江西寧王朱宸濠殺死朝廷命官,率眾起兵作亂。(小聲嗶嗶,鐵膽神侯朱無視的原型就是他。)
朱厚照終于有機會再次御駕親征了。在此之前,大臣已經勸諫了無數次,可他就是不聽,為圖個耳根清凈,他直接下旨“再言之,極刑”。不準再反對他御駕親征的事。
可惜的是這次,他還沒趕到前線,不懂得體察圣意的大圣人王陽明,沒等朝廷降旨就率軍征討,三下五去二就把不爭氣的寧王生擒活捉了。
朱厚照聞報跌足不已。叛賊已平,還親什么征呀?但朱厚照自有他的鬼聰明,他隱匿捷報,繼續南行又玩了一圈。
直到王陽明終于福至心靈,重新報捷說所有功勞全是大將軍朱壽先生的,靠他老人家的威德和方略,以及他身邊的一干功臣,才能迅速平亂,朱厚照才勉強同意北返。
但是走了一陣子,朱厚照又突發奇想:把寧王放回去再作亂,由自己親手擒回。
臣下聞之如五雷轟頂,勸諫的話都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看到這,是不是覺得朱厚照很荒唐?
但在在大事上他可一點也不糊涂。
他處事剛毅果斷,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寧王之叛,大敗蒙古王子,且多次賑災免賦........
總的來說,功過相補吧,只是可惜英年早逝了。
........
“肯定行啊!”
火可金。
只有火攻才能對著飛雞有用!
朱厚照是一臉的篤定。
“既然如此,你就看著吧!””蕭圣皓附身的州長輕笑一聲。
這時,飛機也降落在了黑木崖。
一道光柱從天而降,落在眾人面前。
“射,給我射!”興許是朱厚照的執念,感動了這些人。
終于有幾個聰明的人,點起了火把,燃起了火箭,強弩,朝飛機射來。
但另他們震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