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之所以回生出如此明顯的妒忌之心,其實也和他背后的儒家勢力有關。
自大唐立國以來,天下求學者眾,九成皆學儒,但就這今年以來,天下學風明顯出現了變化,
大量年輕人開始向往天工院,開始向往那些能帶來切實利益的知識。
天下從文者能做官的終究時少數,即便有運氣上佳者以布衣之身當了官,但在沒有背景,沒有傳承的情況下依舊會沒落三代,以致成了寒門,最后徹底泯然。
因此,天工院也就成為了更好的選擇,一旦學了天工院的知識,日后不論是當個賬房先生還是去從事秦國公給出的機械研發、維修等工作,那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謀生之法。
更何況今年一整年大唐的變化百姓都看在眼里,那都是天工院的功勞!
而天工學院做為步入天工院的唯一階梯,絕對是求學的極佳選擇。
在聲望、生源的雙重流失下,孔穎達這個當世大儒坐不住那是非常正常的。
“朕也如此覺得,既然這樣,此事就休要再提。”
“東瀛使者,朕便準許你們與天工學院交流。”
最終,李世民拍板定下結果,但也沒對彈劾李言的孔穎達做出懲罰。
畢竟不管怎么說,孔穎達都是當世大儒,一旦朝廷對他反應過激,很容易引起民間的不滿。
屆時一旦天下讀書人鬧出事端,朝廷也不好收場。
因此,與其對孔穎達進行不痛不癢的處罰,還不如放任自流,等近日朝堂之事流出,儒家在民間的形象必然會受到極大的損傷。
這儒家也確實到了該整治一番的時候了。
面對皇帝的決定,孔穎達張了張嘴,似乎還想反駁些什么,但最終沒有說出口。
他又不是傻子,自然看懂了皇帝的意思,他只能選擇沉默,權當今日之事從未發生。
“我等謝過尊敬的大唐皇帝陛下。”
東瀛遣唐使看完了戲,趕緊回歸狀態,極其恭敬的九十度彎腰鞠躬,以示尊重。
……
一個時辰后,秦國公府內,李言得到了下人的通報,那個常來送旨的老太監,王德來了。
王德給李言簡單的說明了情況,同時也開玩笑般的提及了大朝會的事。
“東瀛遣唐使?學問僧?來天工學院交流?”
李言提煉出了關鍵信息,絲毫沒在意王德提到的朝堂爭端。
李言現在在意的是東瀛人來到了大唐,而且還要找自己的天工學院交流,他在仔細考慮該如何處理。
要知道,天工學院里教的可都是干貨,李言并沒有那種無私奉獻給全世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