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以西,齊地與之相毗。
齊地的治所名為臨淄,州牧府便設于此處。
如今的州牧府內,主事之人并非刺史焦和,而是袁家大公子袁譚鳩占了鵲巢。
這日,一封加急書信呈至州牧府內。
大堂里,身穿常袍的袁譚正伏于案前,低頭研究著青州北境的軍事地形,聚精會神。
自打入青州以來,袁譚就在和公孫瓚所派的田楷爭分奪秒,好在是他搶先進駐了齊地,扼住了整個青州的咽喉。
前些時日,他率軍在樂安與田楷展開激戰,大敗田楷,迫使公孫瓚軍撤至濁河以北。
為此,父親袁紹還特意寫了書信傳來,以茲鼓勵。
這使得袁譚振奮非常,自打記事以來,他幾乎就沒有聽到過父親的褒獎,究其原因,還是出在相貌上。
袁譚的相貌說不上丑,但也與帥字沾不上邊,只能說是普通,中規中矩。
而袁紹呢,年輕時就是帥哥一枚,以為生的兒子也會隨自己俊逸非常,結果作為長子的袁譚顯然讓人大為失望,所以打小,袁譚就不為袁紹所喜。
隨著時間流逝,已至青年的袁譚也漸漸明白,既然容顏無法改變,那就只有憑實力證明。
所以當初在袁紹糾結派何人領兵青州時,作為長子的他毫不猶豫站了出來,主動請纓。
結果和想象中的一樣,接連大勝,擊破蛾賊上萬,成功進駐臨淄。
父親也因此擢升他為青州都督,以示肯定。
等把田楷徹底驅逐出境,再將剩余的北海、東萊兩郡拿下,整個青州就是我袁家的了!
目光在地圖上游走的袁譚野心不小。
此時,有士卒進堂,雙手拱上一枚封閉的竹筒,稟道:“大公子,有您的加急文書。”
袁譚將其取過,拆封之后取出里面的竹簡,攤開進行瀏覽。
不多時,便已將內容閱覽完畢。
竹簡握在手中,袁譚臉上的神色頗為凝重。
信上的內容不多,卻是信息量巨大:郡守孔融死了,王修請他去北海主持大局。
按理說,這種天大好事,應該立馬動身才是,不過袁譚心中卻有躊躇。他想將田楷徹底趕盡殺絕,然后再對北海、東萊兩郡下手。
如今孔融突然身死,反而打亂了計劃。
北海也是重鎮,如果不去,可能就白白浪費了這次大好良機。
躊躇之下,袁譚拿不定主意,于是派士卒去將監軍請來這里議事。
半柱香的功夫過去,一名身穿天藍菱錦裰衣的中年文士邁過門檻,走進堂來。
觀其年歲,不過三十五六,面容正派,下頜蓄有短須,身上既有文人的儒雅氣質,卻也不乏武將的威儀。
見到此人入堂,原本踱著步子的袁譚主動上前見禮。
此人姓沮名授,字公與,曾是冀州牧韓馥別駕,官拜騎都尉,后來袁紹奪取了冀州,又將沮授辟為從事,后升任監軍。
此番入主青州,除去袁譚的身先士卒和勇猛作戰以外,也離不開沮授的妙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