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沒覺得林雙不會設計,但這家伙到現在也沒真正拿出個好程序出來,這種事,不能靠個不差錢的大明星。
“關于他們說的良渚遺址的事,您覺得可能嗎?”
“我覺得可能啊,但你沒有發現對吧?”
“確實沒有。”
“其實你沒發現是正常的。”林昭笑道。
“為什么?”
“良渚古城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墻的西南角和東北角,這說明了什么?”
“說明他們懂得利用地利?”
“對,顯然在那個時期的古人在建城時對地理位置是經過精心勘察和規劃。當然這可能是無數經驗的積累。”
林昭在電腦上點開地圖。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和錢塘江流域,包括余杭良渚,還有嘉興南、臨海東、蘇州、常州、紹興、寧波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占領這里,還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這里顯然也是他們的勢力范圍。”
林雙盯著地圖:“正常來說,應該是整片的,沒有說到就是暫時沒發現對吧?”
“對!”
林昭接著講:“良渚人已經開始了稻作,會燒陶器,會制作玉器,也有大量使用竹器,當然,竹器保留下來不多的最大原因是竹子會腐爛。”
“作為錢塘江流域的文明,最要防范的是什么?”
歪頭看林雙。
“洪水?”
“對,良渚古城外圍的北面和西面,存在著一個共計11條壩體共同構成的古代水利系統。由秋塢、石塢、蜜蜂弄等10條堤壩以及長約5km的塘山長堤構成,占地很廣,控制范圍達100多公里,兼具防洪、防潮、航運、灌溉和灘涂圍墾等綜合功能。”
“所以?”
“天目山系作為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雨水充沛,夏季極易形成山洪,對地處下游平原的良渚形成直接威脅。古人通過設計施工高低兩級水壩,將大量的來水蓄留在山谷和低地內,用以防洪。
此外,當時輪式交通及配套道路系統尚未形成,水運是最便捷合理的運輸方式。高壩所在的山谷陡峻,降水季節性明顯,夏季山洪暴發,冬季則可能枯水斷流,不具備行船條件,而通過筑壩蓄水形成的庫容,則可以形成連接多個山谷的水上交通運輸網,方便運輸。”
林昭這邊解釋,林雙那邊點頭,仿佛能看到五千年前這片大地上,先民勞作的模樣。
“他們在流域的上中下游興建不同類型的水利設施,有效利用附近一帶斷斷續續的山包和山崗,節省了極大的工程量,這些都充分表明他們已經具備全流域的水資源規劃和改造能力。”
林昭看向林雙:“竹山正是一個上游地,他們不會忽視。”
“所以您推斷,在竹山肯定他們也實施了大量的工程。”
“是的,不但是有工程,肯定有遺址,只是幾千年過去,這里都被竹子蓋住了。”
“難道真的會在洞里?如果當年他們利用這些洞,這早就會被水泡沒了吧?”
“所以不太可能是這些洞,當然,還得讓人進洞去好好地看一下,也許你沒看清楚。”林昭看眼林雙,“你這個圖不能給出去。”
林雙點點頭:“我那個竹樓的建議呢?”
“那看他們要不要做,我是覺得無所謂。但從縣里來說,他們肯定是希望用這個工程來帶動產業發展,畢竟這也是個生意。”
生意啊...林雙點點頭,看看林昭。
林昭這通分析給他打開了一個很大的思路,從文明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有話就說吧。”
“我想到了一個東西。”
林雙看看窗外,“對人來說,鹽是很重要的吧?我不知道古人什么時候知道鹽是很重要的......”
“那應該是非常早了,動物都知道鹽重要,人怎么會不知道,只不過,他們早期應該是從巖土里頭,或是從動物體內得到補充。”
林昭露出微笑。
“你說得沒錯啊,鹽是很重要,中國古代人們食用的鹽種有海鹽、池鹽、井鹽、石鹽。這些鹽種分別產自不同的地方,自然條件各不相同。這也就是為什么良渚是在近海口發展,因為那里靠海,不缺食物也不缺鹽。”
“那這里呢?如果這里有大型的聚居點,這里一定需要鹽的吧?”
“只是靠運鹽進來嗎?畢竟這里是上游,還是不太方便吧?”
林雙摸著下巴,“別的東西都可以在這里生產,鹽呢?難道不是作為戰略武器來用?總不會是江浙滬包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