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菜是長江三鮮即刀魚、鰣魚和河豚,以及江尋喜歡的黃顙魚。
黃顙魚肉質鮮嫩且無刺,尤其是黃顙魚用菜籽油煎至兩面微黃,再加入紫蘇葉熬成的魚湯,用來拌飯是極品中的極品。
看起來就4種淡水魚類對于全船幾十號人來說略顯寒酸,可永遠不要小看中國廚子的本事。
以刀魚為例:
重味紅燒為武,淡味清蒸為文,一盆兩味就是文武刀魚。
用刀魚肉拌以雞蛋、面粉搟成短面條狀,雪白晶瑩的面條再下入老母雞熬制的滾滾金黃色雞湯中,鮮韌爽滑,鮮味十足,這是刀魚面。
用高超的手法去掉刀魚全身的千根芒刺,把純凈的魚肉做成豆腐形狀,用火腿絲拼成“一品”二字嵌在上面,紅白分明,這魚肉豆腐至鮮至嫩,菜名一品豆腐中的一品二字就是贊美其味道美至極品。
光是刀魚一樣,一桌刀魚宴就能有20多道菜。
同為長江三鮮,鰣魚和河豚不比刀魚差。
早在明朝時候,鰣魚就被列為貢品,每到陽春季節,官府就要派快馬日夜兼程地將鰣魚送往京城。
鰣魚最鮮的地方就是皮和鱗交接的地方,可這鱗片嚼起來可不怎么好。
廚子采用的古法烹飪,先把魚鱗剝下來,用線穿住懸掛在鍋蓋下面,水汽升騰,鱗中的魚油受熱滴在魚上,油滴盡了,魚也熟了,如此一來既去了鱗提升又鎖住魚肉的鮮美。
鰣魚的味道除了鮮嫩之外,還有乳豬和羊羔那樣的肥美和爽滑。
至于長江三鮮最后一樣的河豚,天生含有劇毒,河豚毒素又稱TTX,是一種神經毒素,它的毒性是氰化物的幾千倍,只要零點幾毫克就能要人的命。
活著不好嗎,為什么要吃河豚?
河豚被冠以最危險的美食之稱,日本的河豚宴享譽全球,日本每年吃河豚毒死的就有上百人,緊急送到醫院搶救回來的還不會知道有多少,然而日本人對于河豚的狂熱依舊不減分毫。
作為日本書法家、畫家和美食家的北大路魯山人也曾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吃了河豚,才知道做人還是值得的。”
但實際上,中國在古代就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日本人就是和中國人學的。
蘇東坡就說過:“據其味,真是消得一死。”
在蘇天王看來,河豚的美味是值得冒險一死而嘗的。
天王巨星蘇軾的迷弟遍布整個東亞,比后來的天王巨星周董可厲害多了。
尤其在日本,當年的時候可是有一大票的迷弟,沒準蘇軾對河豚的喜好可能也被那些狂熱的粉絲爭相模仿。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有記載:河豚有毒,味雖珍美,修治失法,為之殺人。
河豚之美在于它的奇香。河豚一燒,那獨特、濃郁、誘人的香氣便立刻溢滿門戶,順風可飄出半個村,一條巷,彌漫一大片,難怪河豚要作為最后一道菜端上來,因為一嘗河豚,則百菜無味,可見它具有壓倒一切美味佳肴的魅力。
江尋之前想著有些國家因為歷史原因不吃淡水魚類,他還擔心船上這些外籍船員吃不慣長江河鮮,特意調來了一個法國廚子和一個日本廚子。
現在看來是他想多了,法餐和日料沒人動,這些船員們吃魚肉得賊香,不小心咬到舌頭咬出血的都有好幾個,簡單地處理了一下傷口,又回來繼續吃喝,這長江魚鮮味美至極讓這些個鬼佬差點把舌頭都吞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