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主持聽了,嘆了口氣,朝戒嚴點點頭。
戒嚴到旁邊坐下,屁股只沾著邊,不敢完全坐實了。
“戒嚴啊,福元寺也是我釋門古剎之一,經書十萬卷。”
“你也算下了些功夫,但不能自滿,須知佛法無邊,學而無涯!”
戒嚴立刻會意,說道,“法師,我每每研讀經書,領悟越多,越感到所知有限。”
“因此,做了一首佛偈,時時勉勵自己!”
海淵法師來了興趣,“還有佛偈,說來聽聽!”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沒錯,戒嚴誦讀的佛偈,不是后世膾炙人口的‘菩提本無樹’,而是神秀的那個版本。
神秀和慧能,這對相愛相殺的師兄弟,在后世流傳當中,以兩首佛偈定高下。
世人普遍認為,‘菩提本無樹’,比‘身是菩提樹’高明,這也是《壇經》中早有的定論。
起初,方斗也曾想過,直接拿出‘菩提本無樹’這件大殺器,讓戒嚴大出風頭。
但細細一想,不行!
神秀的佛偈,講究平時循規蹈矩的修煉,最終達成無上正覺,而慧能呢,直接就是一朝頓悟成佛。
前者是‘漸進’,后者是‘頓悟’!
兩者并無高下,實則神秀的法門,符合世上大多數修行者,慧能的立意雖高,對資質要求極高,九成九不能做到。
況且,戒嚴的水平,眾人都知道,直接來一首‘菩提本無樹’,震驚過后,肯定懷疑是抄來的。
反而弄巧成拙,不是捧人,而是捧殺。
所以,方斗傳授給他,是神秀的‘身是菩提樹’。
一手佛偈,立刻塑造出勤懇修煉的形象。
方丈主持聽了,雙眼都笑出魚尾紋,戒嚴這小子,做的太讓人滿意了。
須知道,海淵法師修行的法門,屬于‘心宗’,以禪心為根本。
這首佛偈,將心比作明鏡臺,時時擦拭,不使俗世凡塵沾染塵埃。
無形中,投其所好,這馬屁拍的高明!
但是,方斗的用意,還不止于此。
涼亭中,氣氛突然安靜下來。
海淵法師聽后,臉色變得嚴肅起來,口中不發一言。
難道,戒嚴說錯了什么,惹得他心中不快?
一時間,福元寺的僧人們,心中患得患失!
“好!”
海淵法師突然開口,對戒嚴說到,“老僧我借花獻佛,也送你一首佛偈!”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無臺。
心間無一物,何事惹塵埃!”
念完,他閉上雙眼,全身金光大冒,身后一輪明月冉冉升起,懸浮后腦停下。
涼亭內,瞬間人間化作佛土,僧人們震驚之余,紛紛雙手合十。
“我佛慈悲!”
這才是方斗真正用意,拋磚引玉,讓海淵法師,親口說出這首千古名句。
以海淵法師的佛法修為、禪道感悟,有了‘菩提本非樹’,就能得出‘菩提本無樹’。
只是,方斗沒想到,海淵法師是參悟了,但動靜這么大。
還有,腦袋后的光環,究竟是什么?
后方有個僧人低聲開口,“這是牟尼環呀,法師要成圣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