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西下,漫步于寺廟之中,聆聽深沉而悠遠的鐘聲,感受日落黃昏,別有一番意境。
洪福寺,后院外圍一顆菩提樹下。
一個唇紅齒白、面白如削玉的小和尚,一手一個桂花糕,吃的津津有味。
一旁,坐著一位皮膚枯皺,但卻異常精神的老和尚。
老和尚,法號法明,長安城有名有望的得道高僧,也是早年施救唐僧,并將其取名江流兒的那位和尚。
如今江流兒還未削發剃度為僧,而是隨法明大師修行的記名弟子,兩年后,唐僧十八歲才會削發修行,由師父法明大師賜予法號——玄奘。
法明大師吃了幾個糕點,強忍住愈發強烈的口腹之欲,默念了一句‘阿彌陀佛’后,開口道:“施主,你已經派遣丫鬟,連續七日,為洪福寺贈送素包,貧僧十分感激您的善舉,只不過以后,還是不要送了。”
“為何?”
潘浩東面露詫異。
如果自己沒有記錯的話,寺廟對信徒的捐贈,向來都是來之不拒,怎么還會有往外推的?
就算自己捐贈的是素包,那也是外面買不到的,口味絕美的各類菜包,根據送包子的小玉回復。
她每次早上送包子,洪福寺里的和尚,都會出現騷亂,搶著吃。
“因為施主您做的包子太好吃了,一到早上,寺廟里的后輩,就會無心早讀,時刻惦記著素包。”
“哎~~”
說完,輕輕一嘆。
其實,遠不止洪福寺的小和尚,像法明大師這樣的老和尚,吃了潘浩東的包子,口腹之欲也變得越來越大。
包子是好包子。
就是容易讓人上癮,這不是一個好兆頭。
連自己這樣的得道高僧都能成癮,誦經早讀時不時惦記著,其他人就更別提了。
為了避免僧侶越陷越深,法明大師也只能忍痛割愛,放棄鮮美可口、令人食指的包子了。
“原來如此。”
潘浩東莞爾一笑。
別人做的食物是吃的,他做的食物,帶著讀品的屬性,能讓人上癮,念念不忘,法明大師的擔憂不無道理。
“潘大哥,你以后都不來送包子了嗎?”
還未成為唐僧的江流兒,囫圇吞棗般咽下口中的糕點,急不可耐的詢問道。
寺里像他這樣的小和尚,每天早上都在盼著小玉姐送素包,然后一窩蜂似的圍上去哄搶包子,現在沒得吃了。
哪還有精力誦經念佛啊!
“江流兒,現在不是潘大哥送不送的問題,而是你師父、以及寺中的長老、方丈們,接不接受的問題,他們若是接受,只要我的包子鋪還開,就會一直給你們送,不接受,那我也沒轍了。”潘浩東說完攤了攤手,一副我也很無奈的樣子。
“哎……”江流兒一臉失落。
法明大師見到這一幕,不由得皺了皺眉頭,不滿道:“江流兒,貪嗔癡是為三毒,美食如女人,皆是夢幻泡影,一切皆空,你的修行還不到家,回去抄三遍《觀自在心經》,不抄完不許睡覺。”
“啊,三、三遍?”江流兒整個人都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