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個層次,一般是由星球內走向星球外的時期。
統一來說,達到小體系內萌芽期以上的,都能夠誕生黃級的存在。
達到知世層次的,則基本能夠出現至少一位玄級。
這也就跟八級體系內的玄黃一層連接上,萌芽和文明是黃級,知世和出世是玄級。
蒙昧和開智,則是生靈進化的一個拐點。
多數生靈在這一層次,會劃分出野獸和智慧族群兩者。
野獸很好理解,有智力和情感,卻沒有足夠的智慧理解整個世界。
智慧也很理解,具備充足的智力和情感,更有自己的文明發展體系和足夠的智慧去理解整個世界。
說起來,其實這些體系是能夠隨時套用在任何地方的。
比如野獸如果生命層次躍遷了,從蒙昧和無智進化到妖獸、智慧族群,那么它們也就不再是野獸,而是歸納為“人”的一類。
---------------------------再喘息一下---------------------------
需要再明確,補充說一下的是。
在這八級理論體系,以及四大認知理論體系之內,還有一個星球大小判定。
所有體系的認知處理中,對于生靈文明的母星大小,資源儲備,特殊能量濃度,可自行發展程度,是否誕生星球意志等等,都會有一個相對應的衡量判斷。
這個判斷,一方面要確定生靈所在的母星是否能夠擁有足夠的底蘊,卻讓生靈們獲得足夠的發展前景。
雖說星際殖民去獲得足夠的宇宙資源,是可以攤平母星的先天不足,可再如何補充,都是不如先天的底蘊好的。
另一方面,就是要判斷生靈的母星是否能夠承載得起一個大型文明的物種進化和文明晉升。
在星界之中,大多數的文明生靈,都有其原始的基因差異。
這個差異,是因為每個生靈的母星不同所導致的,且這些生靈的母星的環境,一般而言就是最適合這些生靈生存的。
除了極少數可能遇到比母性更好的星球的特殊案例以外,大部分生靈是不可能在星界中找出比自己母星還好的環境的。
這也就是說,大部分生靈除了自己的母星,去到其他星球,都需要去改變當地的生存環境。甚至于,可能還得跟當地的生靈交戰一番。
于是,一個文明的母星底蘊的強度和母星的潛力,很大程度上就決定著這些生靈文明的未來發展天花板。
當然,萬事萬物都有特例,這個特例就是母星進化,以及生靈突破。
所謂母星進化,就是誕生了星球意志的星球,主動的去嘗試吞噬別的星球或者虛空物質,去補充自己的晉升和壯大所需。
這種特殊的母星存在,在星界中很多,可能夠撐得起后續發展的,只有寥寥無幾。
舉個例子,現在的不知星辰之上,就存在著星球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