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每次當吳軍的小船渡過鐵索攻打浮橋時,都遭到浮橋上晉軍的猛烈反擊,不僅沒能取得成功,反而折損不少士卒。
這個結果讓楊渥極為不滿。
接著,吳軍又將小型投石機裝上戰船,試圖直接攻擊浮橋;然而晉軍一方卻在浮橋上拉起漁網來攔截飛來的石頭。
能夠裝在戰船上的投石機畢竟不大,發射的石彈雖然勉強能攻擊到浮橋,但一來命中率不高,二來有漁網攔截,最終能夠擊中浮橋的不多。
而且因為投石機較小的緣故,即便是偶爾有石彈擊中浮橋,也未能造成明顯傷害。
這種戰術在使用了幾天之后也被迫放棄。
接著,吳軍又趁著夜色派人泅水過去偷襲,然而晉軍防守森嚴,同樣未能取得效果。
到四月中旬時,楊渥無奈的發現,自己一時間居然根本沒有手段來毀掉浮橋,更別說將城池拿下。
面對僵持的戰局,楊渥也只能選擇先保持進攻勢頭,等待戰局變化。
……
同一時間,位于河北的李存勖同樣在為戰事感到擔憂。
雖說這段時間吳軍對浮橋的進攻都以失敗告終,楊劉渡口堅如磐石一般;但對他來說,守住渡口還只是第一步,盡快打通到鄆州的道路才是最關鍵的。
若是不能盡快將道路打通,鄆州守軍長期陷入敵軍包圍之中,陷落是必然之事。
正如吳軍一時間奈何不了楊劉渡口一樣,晉軍一時間也沒法解除楊劉之圍。
戰場的僵持讓李存勖深感不滿,因為這讓他想起了當初與梁軍夾河對峙的情形;而如今的局勢比當初更加危險,鄆州孤城獨懸河南,急需救援。
或許是看出了他的擔憂,身旁李紹榮勸解道:“大王無需憂慮,雖然戰事陷入僵持,但敵軍攻勢不可能一直這么猛烈;只要等時間一久,敵軍遲遲不能取得突破,他們的士氣必然會下降,到時就是我軍反擊的時候。”
“正是,還請大王耐心等待戰機。”另一位黑臉大將也開口勸說。
這人長得五大三粗的,為人沉默寡言,在軍中的名聲并不響亮。
但李存勖卻知道,這乃是一員驍將,一員沖鋒陷陣、多次挽回戰局的驍將。
當初李存勖領兵與梁軍交戰時遇險,就是此人一馬當先將其救出來。
這員猛將正是歷史上因為將幽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人而罵名遠揚的石敬瑭。
石敬瑭原本乃是太原地區的沙陀人,在家里排行老二,從小就沉默寡言。
這樣一個沙陀猛漢卻是喜歡讀兵法書,而且非常崇拜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和漢朝名將周亞夫,以二人為自己的榜樣。
他年輕時參加軍隊,因為作戰勇敢而得到李嗣源的贊賞,后來李嗣源還將其召為自己的女婿,并讓他統領自己的親軍精銳騎兵“左射軍“,號稱“三討軍“,視他為自己的心腹之將。
這一次李嗣源率軍突襲鄆州,原本石敬瑭也提出隨軍出征,但李嗣源卻認為楊劉渡口需要有精兵強將防守,于是將其留了下來。
面對兩人的勸說,李存勖皺眉道:“道理雖然是如此,但敵軍變化多端,這段時間里變著法子的攻打浮橋,誰又能保證不出意外呢?”
之前吳軍的大型戰船出現在河面上時,李存勖見了之后就深感震撼,沒想到吳軍竟然有如此多的強大戰船,這絕非晉軍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