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不夠用,可以讓工人三班倒,技術工藝不足,小慧可以鉆研,也可以找老師、找別的工廠的工程師學習,但原材料不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才是制約生產的最大問題,有時候不得不給工人放假,小慧為此經常焦頭爛額,看到她一身疲憊,謝長風心疼不已。
這時候,國內鋼材品種和熱處理水平都不行,小慧的沖壓模具挺貴的,暑期往后,就是秋冬,因此,她首選生產的產品,是散熱器片,當然,只要有銅線,漆包線的生產就不會停,只此一項,就能維持工廠運轉。
謝耀東有個哥們楊軍,聽謝長風說小慧在生產散熱器,他想代銷,讓小慧按出廠價給他,他根據市場,自己定銷售價格。
小慧忙著生產,一時也顧不上銷售這一塊,就粗略地按照材料費加上加工費,再翻一番的價錢給他報了價。
小慧也考察過市場,她這個價格并不高,可以說,中等略偏下——一個私營小廠,當然不能和國營大廠的產品等價,而一個私營小廠的成本,則只有國營大廠的一半,所以,她的利潤率還是很高的。
楊軍是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手頭有現成的資源才找上門的。他只請人吃了一頓飯,就給小慧下了三百套的訂單,要立冬前交貨。
若是能按時生產出來,這三百套散熱器,至少可以賺六萬。
小慧仔細推算了一下,若是原材料充足,三班倒上班,期間沒有任何絆子,是能按期完工的,但,事情不是這么說的,不管是哪個管理人員,都不敢把生產時間,算計到這么精準,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不是?
小慧和楊軍簽了供貨合同,回頭,在廠里實行了定量計酬。
原來,工人對生產很陌生,小慧害怕他們手忙腳亂出事故,定的是按時計酬,現在,他們操作了一個多月,已經算是熟手了,可以促使他們加把勁了。
為了防止發生安全事故,小慧在街道上聘請了四個四五十歲的長者,他們沒有工作,靠蹬三輪或打零工過日子,收入很不穩定,小慧給每人每月四十元的工資,讓他們盯著工人嚴格按照安全生產要求來,下班時,打掃一下衛生,清點產品數量,然后記賬,工作很清閑,他們當然特別樂意。
四個安全監督員中,有個叫張長順的,極負責任,為人也公正,小慧把他提拔起來,做了副廠長,她馬上就要開學了,不能天天在這里盯著,得有人為這里負責。
小慧深感手頭沒有人手儲備,做事束手束腳,可她眼下還是學生,又不是本地人,一時半會兒,還沒法改變這個現狀,只能邊走邊看。
雖然小慧知道計件制比計時制更能調動工人的積極性,但卻沒料到差距會這么大,計時制實行的第一個星期,產量就提高了一倍。
以前,有私企老板會趁機調低單件薪酬,以減小成本,但這種操作,非常傷害工人的積極性,也大大降低管理者的信用度,小慧思索再三,依然維持現有的單件薪酬,這樣,一個月下來,手快的工人,工資可能會過八十,就是慢手也能拿四五十。
要知道,國營大廠的學徒工,一個月才二三十的,出師后一個月三十幾塊比比皆是,她這里,上班不到三個月,就能拿五六十七八十,這在整個京城,可能都是獨一份。
結果,原計劃立冬前完成的任務,十月中就能完工,小慧派人給楊軍說了可以提前交貨,楊軍轉臉又給了她二百套的訂單,交貨的時間在十一月五號,這可真趕,小慧不敢接了,結果,員工們不答應,說他們可以晚上加班,可以周末不休,保證完成任務。
這是掙錢上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