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對那個正在被通緝的蘇明怎么看?聽說他之前是在東陽島救了許多人的英雄,在很危險的任務中出生入死過好幾次。”
“聽說過,但他不是失憶了嗎?失憶的人可能會做出和失憶前截然不同的事,他有可能是罪犯,也有可能不是。”
“那您覺得呢?”
“我覺得他應該不是罪犯吧,當然,只是我個人的感覺。”蘇明微笑道,低下頭又優雅地抿了口酒。
周笑笑眉梢微微上揚,旋即重新恢復之前的表情,他現在更覺得眼前這位夏明先生不是蘇明了。
而周笑笑不知道的是,蘇明已經完全看穿了他的提問,也差不多摸清了他的手段和思考方式。
雖然蘇明現在表現得十分從容,但他不得不承認,這位周先生提問是一把好手,蘇明猜這位年輕的打工人在王城里一定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責任,破案率也絕不會低,因為他在人類心理的把控上非常微妙。
剛才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微小的陷阱,雖然不會成為決定性的判斷標準,但一旦回答錯誤,就會積累可疑的點。
正常的人類永遠無法擺脫從眾效應,就算偶爾有不從眾的時候,但大部分的時候也會從眾,即使是從社會中脫穎而出的成功人士也同樣如此。
當蘇明被七神聯盟這么一個龐大的組織定性為瘋狂殺人魔時,大部分人都會覺得,蘇明應該是殺人魔。
畢竟視頻中的蘇明和當事人長得一樣,聲音也一樣,據說異能也一樣,唯一不一樣的就是殺人的記憶消失了。
而這種我不記得我殺了人的說辭,注定不會被大眾接受,如果這種說辭都能被接受,那社會上大量的殺人犯都會被無罪釋放。
所以,正常情況下,回答“他有可能真的做了那些事”,是標準答案。
但是……在現在的情況下這個標準答案不能用,用了就提升了自己被懷疑的幾率。
原因很簡單,因為現在蘇明偽裝的年輕富豪夏明,正面臨著和蘇明一樣的境況,夏明不是蘇明,但因為長相和聲音與蘇明完全一樣,以至于被人懷疑,這是一種令人很不爽的事情。
所以同理,身為被冤枉的夏明,自然也會聯想到蘇明和自己或許是一樣的處境。
再加上之前蘇明還有那種英雄事跡,那么年輕富豪夏明應該更傾向于相信蘇明才對。
這種復雜的心理構成,在心理學上有許多稱呼——“洞穴效應”、“船難效應”等等。
總之,剛才那個回答,蘇明知道自己沒有說錯,因為他能感知周笑笑的情緒。
這位年輕的調查官……現在似乎非常困惑。